巴彦游击队领导人合影,后排中是张甲洲,前排中赵尚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战争。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政策,拱手将126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送给了日本侵略者,使资源丰富的东北沦为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全中国的大后方。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解放的重任,领导东北人民和抗日联军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中与日寇浴血战斗了十四年。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的宣言》,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随即,党中央组织了大批优秀干部派往东北沦陷区,组建抗日武装(抗日游击队、民众义勇军),发动人民群众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1932年4月,张甲洲得到河北省委及北平市委的支持,与夏尚志(原籍大来,法学院学生)、张清林(原籍林甸,中国大学学生)、张文藻(原籍汤原,师范大学学生)、于天放(原籍呼兰,清华大学学生)、郑炳文(原籍拜泉,东京工业大学学生)等几名正在北平的东北籍大学生回乡组织反日武装。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支持下,张甲洲在家乡巴彦利用社会关系,联合民团、士绅、知识分子,于同年5月16日,在七马架以结婚办酒席的名义组成一支二百人的反日队伍。命名为东北巴彦抗日义勇军,根据当时组织抗日队伍的习惯,报号“平洋”,意为平灭东洋鬼子。
1932年5月下旬,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加强这支刚刚建立的抗日队伍,派军委书记赵尚志到这支队伍中工作。赵尚志化名李育才,担任参谋长,大家都称他小李先生。张甲洲和赵尚志配合默契,共同努力扩大这支队伍。他们坚持广泛联合,加强改造,争取多方支持策略。不久,把队伍改名为东北工农反日义勇军。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并在赵尚志的建议下,建立了“中心队”,即在队内抽调一批品质好、年纪轻、体格健壮的小伙子,组成模范队。模范队的要求特别严格,不许说黑话,不许有官僚作风,不许损害群众利益,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全队的中坚和榜样。当时,队伍正在巴彦东北地区的洼兴桥、七马架、炮手营一带活动。部队每到一处便向老百姓进行抗日宣传,召集群众开会,动员地主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支援反日义勇军,动员群众行动起来,团结一致,拿起刀枪,共同抗敌。
同年7月7日,日军占领了巴彦县城,建立了伪政权。此时,工农反日义勇军的力量还很薄弱,为了壮大实力,抗击日本侵略者,张甲洲等决定部队西渡少陵河,到巴彦西部地区活动,继续扩充队伍。
7月16日,工农反日义勇军在张甲洲的率领下攻克了龙泉镇。这个小镇有警察所、自卫团等百余人的武装,镇内有围墙和炮台,戒备森严。战斗从早晨打响,采用了强攻和智取的手段,中午进镇,缴获百余支枪。在张甲洲说服教育下,天增泉的老板交出子弹4000多发。在战斗胜利的影响下,一些群众及地主富农子弟也自带枪马加入反日义勇军。一时,队伍得到很大发展,补充了武器弹药,增强了战斗力。
《滨江时报》报道日装甲列车颠覆的消息
7月末,工农反日义勇军准备攻打地主的土围子王四窝堡。为避免伤亡,在攻堡之前,张甲洲带警卫人员对地主王国英进行说服教育,希望他能顺乎民情,支援抗日队伍。然而,王非但不接受劝说,反叫人把张甲洲绑起来,准备送县城去领赏。当晚,张甲洲说服看押他的兵勇,借拉出去枪毙之机把他放跑。反日义勇军攻进围子后,王已逃走。张甲洲召集群众开会,进行抗日宣传,并打开仓库把粮食和衣物分给受灾的农民。此后,不少农民和小股武装纷纷投入工农反日义勇军。西渡少陵河时仅200多人的队伍,待东归回来时部队已发展到600多人,而且全部变成马队。
随着抗日斗争的开展,工农反日义勇军逐渐壮大起来。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扶植起来的伪政权,振奋民众的抗日斗志,张甲洲与指挥部决定:联合其他反日武装攻打巴彦县城。8月下旬,张甲洲派人与活动在巴彦东北老黑山的抗日武装马占山部才鸿猷团,在木兰蒙古山活动的“绿林好”取得联系。决定三方联合,在8月30日以鸡叫头遍为号,共同攻打巴彦县城。
8月30日晨,工农反日义勇军、才团、和“绿林好”按预定计划,同时向巴彦县城发起进攻。义勇军在张甲洲的指挥下从南门攻入城内,才团在东北角向城里进攻,“绿林好”从东南门向城内进攻。激战至天亮,巴彦县城终被攻破。驻守在城东北的伪军步兵营营长沈某被击毙,伪县长程绍廉化装逃跑时被俘。工农反日义勇军、才团和“绿林好”三部抗日队伍进入巴彦县城后,各自下令严守群众纪律,不许骚扰百姓、抢掠城内居民。当时,城内秩序井然,商号照常营业,群众反日情绪高昂。
工农反日义勇军联合其他反日武装攻占巴彦县城,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员领导的反日部队为主要力量首次攻占县城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战例。数日后,巴彦游击队返回洼兴一带进行休整。中秋节前后又袭击了呼兰境内康金井火车站,巴彦游击队的几次战斗,给哈尔滨以北地区的日本侵略者和伪政权造成很大威胁。最近,我们从日伪时期的报纸和当年巴彦游击队的成员王英超的回忆录中证实了其新的战绩。
日伪时期“滨江时报”大同元年十月报纸(1932年10月12日和10月16日),报道了两则日寇装甲列车被颠覆及铁甲车被炸的消息。10月12日报道:“为讨伐呼绥间匪贼之装甲列车颠覆。布施特务曹长头部撞伤,将列车修复后返回呼兰。《联合社讯云》十日八时,为讨伐呼兰绥化间之匪贼,由绥化出发之装甲列车,於八时三十分在万发屯南方约一百米突附近,列车颠覆,布施特务曹长头部撞伤,铁路被硗破一十一米突,将装甲列车修理后,於五时三十分抵呼兰矣”。
10月16日报道:“铁甲车在呼兰被炸,日军一人受伤。十一日由呼兰开往绥化之铁甲车一辆,於城北康金井附近,被匪预事埋伏之地下炸弹轰炸,伤友军一名,车无恙云”。这次颠覆日寇军用列车的战斗,敌我双方互有伤亡,日伪报纸(日寇军方)隐瞒了这次遭到伏击的史实。巴彦游击队中队长王毓(王英超)在回忆录中讲述巴彦游击队在滨北铁道沿线的战斗经过。1974年9月王英超在《1932年—1945年主要经历纪实》中说:“我们攻打下了巴彦县城后,我带队到呼兰北,扒了两次铁道,以阻止日寇军车通行,又到泥河车站用炸药炸毁了日本军车”(泥河在康金井北、万发屯附近一个小站)。王英超说:日本军用列车被颠覆后,战士们迅速冲向列车,这时在其他车厢下来了很多日本兵,大多数日本鬼子使用的是机枪,疯狂向我们扫射,由于兵员数量、武器装备、战斗力相差悬殊,我们的队伍随即撤出战斗”。
巴彦游击队由于种种原因,在1933年1月18日解散。虽然巴彦游击队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在抗日战争中创下了不可磨灭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