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必然要求。脱贫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最前沿阵地的“基本作战单元”,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一线指挥部”作用,真正成为攻坚堡垒,切实打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河南鑫山党委作为一个基层党组织,十二年来,牢记职责,不忘党恩,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脚踏实地地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工作方法——郑州市精准扶贫试点基地“1234”工作法,在脱贫攻坚战中贡献一己之力。
一、搭建一个平台——精准扶贫平台
1、平台成立背景
2017年是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脱贫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
作为民营企业的党建品牌,河南鑫山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河南省委脱贫攻坚工作精神,依托凤凰城“党员示范店”,以凤凰城生活超市为载体,搭建“精准扶贫”平台,为贫困户的农产品提供直接的销售渠道,做好贫困农户和城市消费者的产销对接,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提供平台支持。
2017年6月18日,郑州市首家精准扶贫试点基地正式落户鑫山,在揭幕仪式上,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民生智库、省市区委组织部、省市区工商联、省市扶贫办以及驻村“第一书记”代表和贫困户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对精准扶贫平台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2、平台肩负使命
精准扶贫平台使命——在坚持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一个都不能少,帮助贫困农户,激发贫困农户内生动力。
鑫山党委秉承鑫山公司“合力、和谐、共创、共享”的理念,在扶贫中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造血”,不是“输血”。
精准扶贫平台为郑州各地市近100家贫困农户,为贫困农户的产品提供直接的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兄弟自己当老板,帮助解决就业。
这里还成为基层党组织与500余名共产党员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实事、以实际行动帮扶贫困农户的一个平台,贫困农户用自己的智慧、勤劳、艰苦,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作为生活超市,为方圆5公里的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服务与便利,这里服务着上千家商户、上万名工作人员,服务着整个凤凰城和周边区域,真正让消费者获得实惠。
3、平台实现目标
精准扶贫平台在前行中摸索,为拉动农户就业、构建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努力实现“服务群众、富裕农民、城乡一体、共同扶贫”的多赢目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新模式和新经验。
从扶贫,到扶智,帮助他们卖菜,教会他们更好地经营,鑫山党委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狠抓精神脱贫,注重激发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二、突出两个特点
1、农民兄弟自己当老板
精准扶贫平台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贫困户,注重激发贫困农户内生动力。精准扶贫平台面向公众。没有地域、文化等限制,入场门槛低、成本低。经营范围从瓜果蔬菜到副食百货,只要农户愿意,精准扶贫平台为贫困农户提供场地、管理、服务。在这个平台上,有专业人员指导经营、有专职人员负责管理,从入场到销售到结账,都有着正常超市的管理模式,并对贫困农户提供职业素养培训和技能培训。
截止目前,已进驻50多家贫困农户。
通过这个平台带动影响了这些贫困农户周边的人,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一家四口,有的是兄弟姐妹,有的是左邻右舍……,这里成为一个小家庭、大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村的脱贫平台。
2、支部书记与第一书记“一对一”帮扶
通过这个平台,鑫山党委18个党支部与驻村第一书记紧紧连在一起。18个党支部有着多年经营经验和管理经验,一个支部负责对接一个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传授经营经验,第一书记介绍扶贫现状,根据第一书记提供的贫困村实际情况和产业扶持困境,支部书记从市场行情、销售渠道、销售方式、销售量方面进行指导,为扶贫提供持久方法。第一书记结合所在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扶贫方案,带动所在村形成内在发展动力。
三、实现三个转变
1、身份的转变
通过这个平台,从只跟黄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成为供货商,从农户到供货商,是身份的转变,跟着的就是思想的转变、技能的转变。
这些特殊的供货商从只需要想着如何种好地、如何才能丰收,到需要想着如何卖得好、卖的快;从街头集市到城市超市,从看天吃饭到靠手致富,贫困农户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被动接受市场到主动接近市场。
从农民到供货商,从掌握何时耕地、何时施肥、何时除虫、除草,到何时上货、何时喷水、何时做促销、打折,他们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紧张到从容,这些农民兄弟在这个平台上慢慢适应、慢慢成长、慢慢变化。
2、扶贫对象的转变
鑫山党委从未间断过扶贫工作,过去十多年坚持慰问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从精准扶贫平台成立之后,扶贫范围从郑州市扩大到郑州市周边地区,扶贫对象从老弱残幼到贫困农户再到农户。
从平台成立之日起,直接从豆腐刘村购买万斤大蒜、洋葱、土豆,并持续对接供应,供应的农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从豆腐刘村到北堤村,到高湾村,再到瓦屋里村……扶贫地域在延伸,扶贫对象扩大到田间地头的农户。精准扶贫平台的扶贫对象逐渐扩大,从直接给予到激发农户自身的脱贫内生动力,扶贫对象的转变为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扶贫方式的转变
通过这个平台,扶贫方式从直接给予到一次性购买,再到“点对点”经营指导,提高了贫困农户脱贫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通过这个平台,吸引了各级党组织、基层党员和广大市民,从瓜果蔬菜到生活日用品,每一次消费都是对农民兄弟的帮助。
鑫山党委坚持党领导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精准扶贫工作又加强了党的建设。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方式也在不断深化。通过这个平台,鑫山党委旗下2个党总支、18个党支部,567名共产党员,全都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尤其是其中的凤凰城商户党总支及其所属的8个党支部,其300余名党员大多数是在凤凰城内经营数十年、有着丰富经验的商家。
他们直接走进贫困农户,对这些变身的“供货商”给予经营上的指导,从排面整理、卖相保持、陈列、理货、缺货、补货、销售一系列知识,商户党员们长期、持续地指导,从备货、活动档期、活动方案、促销力度,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这些憨厚老实的农民兄弟如何做生意,通过这个平台激发农民兄弟脱贫动力,增强农民兄弟对实现脱贫目标的信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鑫山党委带领下,18个支部带头响应,几百名基层党员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党员商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平台成立后,五金机电行业党支部、灯具行业党支部率先“一对一”对接豆腐刘村、北堤村驻村第一书记。通过精准扶贫平台,两个支部书记实地走访,与驻村第一书记面对面沟通,对扶贫工作进展、现状了解后,对产业扶贫给出建议,对经济农作物后期销售提供方式方法,包括分类包装、简装、精装、外包装调整等,提供销售渠道资源。第一书记根据驻村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引导农户发展,使得脱贫方式形成规模化、一体化。
四、拓宽四个渠道
精准扶贫平台是面向公众的,是大家的,从筹备到成立到发展,这个平台不忘初心,一直敞开大门。
1、媒体宣传
平台成立之时,就得到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为能帮助更多的贫困农户,积极向本地传统媒体推荐经验做法,在企业公众号及其他公众号,利用新媒体特点及时宣传精准扶贫平台相关内容。
在精准扶贫入口处、外场张贴“精准扶贫平台引进农户”海报公开承诺:只要您身边有亲戚朋友的农副产品质量好、价格合理,都可以入驻。通过媒体推荐,新增十余家农户,更多来自田间地头的瓜果蔬菜和其他产品送到这里。
2、驻村第一书记
通过郑州市扶贫办,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村,长期与豆腐刘村、北堤村、高洼村建成帮扶关系,包括一次性购买瓜果蔬菜,向贫困农户提供平台场地。
通过这个平台, 18个党支部与驻村第一书记形成“一对一”对接,向贫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通过这种方式,18个党支部共帮助解决近百人就业问题。
3、口口相传
积极吸收“共创共享”的企业经营理念,鼓励员工、商户积极推荐、介绍身边的符合条件的亲戚朋友,自发组织、发动家人朋友进驻精准扶贫平台,为员工、商户提供平台支持。在这个平台上,有近十名困难员工带着家人进驻到这里,经营蔬菜、水果、酒水等相关产品。
4、“走出去”
通过这个平台,吸引了周边10公里的街边路口摆摊农户。员工自发利用下班时间去各个路口寻找路边摆摊农户,了解农户情况、农产品价格、农产品销量、农产品质量,符合条件的农户留下联系方式,确认后对接,一对一跟进。通过这种方式,已先后进驻8家农户。
同样,我们通过这个平台的建设及相关工作推进,使得发现、提供贫困农户渠道已经形成常态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他们勤劳、能干、肯吃苦、能吃苦、勤学、好学,带动着、影响着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连带影响着相关行业近百人,充分体现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通过这个平台,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普通市民与贫困农户从幕后走到台前,手拉手形成一个圆圈,人人都是参与者,都肩负其职,增强贫困农户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扶贫。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一个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路上,鑫山党委坚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以实干为舟,以奋斗作桨,一步一个脚印,一口一口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典型代表:
王燕波,开封县瓦屋里村人,大家都喜欢叫她王姐,也有人叫她“走路带风的女子”,是第一批入驻精准扶贫平台的贫困农户代表之一。王姐给人的印象是勤快、能干、麻利。
第一次在这个平台亮相,是王姐家的两万斤西瓜,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西瓜,得到市民的热捧,从商户党支部等各级基层党组织,从基层党员到普通消费者,都主动支持着这个勤劳的农妇。
收获了第一份收入后,王姐的弟弟、弟媳也来了,经营范围从西瓜扩大到蔬菜、水果。
弟弟王盼,28岁,初中学历,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
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家人需要这个28岁的年轻人,需要他养家,需要他照顾老人,但年轻人在农村总是待不住的,还是想着出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并不能实现王盼的梦想。
王盼和媳妇两个人分工明确,王盼负责拉菜,媳妇负责销售。每天凌晨3点半,王盼开着那辆破旧的小面包车回瓦屋里村,像个搬运工一样,把乡里乡亲的白菜、萝卜、青菜、洋姜、香菜、红薯、上海青…… 运到生活超市。这些蔬菜的主人大多都是55岁以上的老农民,家里没有年轻劳动力,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现在的王盼是瓦屋里村人的儿子,村子里的人靠着多年种地经验,
加种了经济农作物,季节性蔬菜,菜品种类越来越多,一茬一茬的蔬菜运往精准扶贫平台,王盼每次的回去都能给这些淳朴的老百姓带来希望和信心。两个月来,帮助瓦屋里村、邻村及周边村子农户销售水果蔬菜十余万斤,毛收入有几十万元。在这个平台上,通过王盼直接受益的农户从几户到十几户到几十户,带动了附近几个邻村的农户们努力脱贫的干劲。
两个月来,王盼学会了:蔬菜运输中要想保持新鲜度和品相需要用筐装;装胡萝卜的筐里要埋些沙土,这样才不会磨破皮;大白菜在上陈列的时候需要把外皮剥掉,这样才看着好看;叶菜需要经常喷水,这样才会看着不干;晚上蔬菜价格要比早上低,这样损耗才会减少;看见顾客停留,要赶紧上前招呼,递上购物袋……,王盼在蜕变。
在妹妹和弟弟的影响下,大姐也申请进驻精准扶贫平台,经营着副食、百货,还有经大姐介绍来的太康县行政村的农户们,他们在这个平台上都学到了一门生存技能。
王艳波家的故事影响了瓦屋里村的人,他们看到了可以靠自己努力来摆脱贫困的路子;深深地影响着已经进驻这个平台里的农户,鼓励着他们带着家人、邻里乡亲一起来创业,在他们的影响下,先后有三十多家,覆盖8个村子的农户进驻精准扶贫平台;感染着知道他们故事的人,坚信劳动人民智慧的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王盼一家就是这样,而这里还有很多像王盼家一样的农户们,通过这个平台,他们靠双手和智慧,努力改变贫穷,与城市拥抱,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