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路径;门路,则是做事的诀窍,现在多用来指能达到个人或小集团目的的途径。显然,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出思路上还是放到找门路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方式。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要真正干成事、多干事,真心实意谋发展、促和谐,还是应该多出思路、少找门路。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这说明,好的思路对于开展工作、推进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人强调,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有思路、有谋划,否则就没有胜算,就会导致失败。《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毛泽东同志也曾明确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里所说的“出主意”,就是出思路、想办法。无数的事例表明,思路正确,干工作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思路不清,做事情就会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出思路十分重要,却又比较难。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在改革刚刚起步、社会利益关系相对简单的时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拿出发展的有效思路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以往相对“省心”、靠要素投入就能奏效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同时,经济社会转型又导致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利益关系空前复杂。在这种形势下,要拿出能够凝聚普遍共识、协调利益关系的发展思路,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思考论证,是很难如愿的。而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意下这种苦功夫,于是就在找门路上动起了脑筋:或是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频频“跑部”,向上级领导机关求援;或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向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化缘”;甚至违反纪律规定,搞“潜规则”、权钱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借用外力、整合资源也属于一种思路,本无可厚非。但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变成了找门路,其含义就异化了,还可能承担违纪违法的风险,是得不偿失的。
出思路还是找门路,实际上是一个求“渔”还是求“鱼”的问题。找门路往往见效快,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政策、资金等实实在在的“大鱼”。对于不愿意殚精竭虑找“渔具”的领导干部来说,这无疑是一条省心省力的“终南捷径”。出思路就不同了,不但费心费力,而且从贯彻思路到取得成效还需要一个过程,是一种“慢功夫”、“笨办法”。然而,通过找门路得来的,往往只治标、不治本,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相反,找到了发展症结、理清了发展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效果就能够逐步显现并持续下去,从而实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所在。此外,出思路与找门路还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尝到了找门路的甜头,一遇到问题首先就会想到如法炮制,久而久之,出思路的动力和能力就会大大削弱;懂得了出思路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就会在出思路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找门路上动脑筋,其素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