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设计者(放歌60年)
袁亚平 《 人民日报 》
一进浙江瑞安城,就感觉到这里的文化底蕴,如老酒般散发出迷人的醇香。
沿路那一幅幅壁画,基本上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瑞安历代名人,宋代“永嘉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陈傅良,元末《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清朝经学大师孙诒让……
我想,应该还有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吧。果然,家乡人记住了曾联松。有一个特意以他名字命名的曾联松广场,在瑞安外滩。
赭红色的花岗岩上,镌刻密密的金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铜像。基座的侧面,刻着他的生平简介: 曾联松1917年12月出生于瑞安城关。早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15日,《解放日报》一则国旗征稿启事引起了他的关注,根据征稿启事要求,经过反复构思,设计了五星红旗。此稿件在全国应征稿件三千零一十二份中被列为第三十二号。而后,受到毛泽东主席赞许。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确定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我抬头凝视,和煦的阳光轻抚曾联松的胸像,仿佛有了体温,有了脉动。他的生命,在家乡永远延续。
年少时聪颖好学的曾联松,考入瑞安县立初级中学。美术老师、画家金作镐先生的美术课,使曾联松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终身相随。
曾联松晚年深情地回忆说:“我能设计成五星红旗,从小受美术老师金作镐先生的启蒙教育也很重要哩!”
1936年夏天,曾联松考入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为了今后多接触社会,了解大众疾苦的症结所在,寻求国弱民穷的病根以及救治的方法。在中央大学求学时,除攻读经济学外,他还选修美学,经常去听宗白华教授的美学理论课。这为他以后设计五星红旗,奠定了美学理论基础。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上海“八一三”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无法在南京上课,只得迁往四川重庆。沿途所见,曾联松作《负笈入蜀》:“国破山河异,人亡四海忧。烽烟燃大地,血泪染卢沟。天下兴亡责,匹夫赴同仇。溯江正负笈,直上险滩头。”
抗战时期,大家过的都是苦日子。然而,心中的那团火在燃烧,照亮明天的希望。再苦,也不怕。
在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的同级同学黄大明的介绍下,1938年5月,曾联松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同学勇龙桂来信,说他在上海创办现代经济通讯社,邀请曾联松赴沪共同参与此事。勇龙桂告诉曾联松,现代经济通讯社是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主持创办的。通讯社的具体工作由勇龙桂负责,安排曾联松当秘书,处理来往信件和稿件。
曾联松安顿下来,认认真真地当秘书。之后,他才知道,这里其实是地下党领导的秘密经济新闻据点,任务是为党中央提供国统区经济情报。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欢快的歌声,激越的歌声,响彻云霄。到处都是小红旗,人手一旗,上下挥动,大海波涛般的节奏感,淹没了整座城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
多少天来,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走上街头游行,扭秧歌,欢庆胜利,欢庆解放!整个上海都沉浸在刚刚解放的喜悦之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兴奋着,谈论新话题,憧憬新生活。
194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刊登了经周恩来审批、新政协会议筹委会批准的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曾联松是在上海的《解放日报》上看到这则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的。
曾联松心中的那口钟,一下子被撞开了,洪亮的回声在胸腔里震荡,在蓝天白云上飘荡。他去找自己当年的学生何仲麟,向他借了一个圆规。穿街过巷,去一家纸张店买来了一大捆彩色油光纸,抱了个满怀,兴冲冲地回家。
家里住房条件差,提一桶水都得到楼下。只有一个小阁楼,曾联松踏着木楼梯上去,便闷头做自己的事。
潮湿而闷热的夏天。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在这闷热的小阁楼里,曾联松只穿着背心短裤。他抹了一把额头的汗,往地上甩了甩。他抓起一把蒲扇,使劲地扇了扇,仍是热烘烘的。
妻子项佩瑜到了阁楼上,只见满地剪碎了的油光纸,便拿扫帚,轻轻地扫到畚箕里。
曾联松每天构思,比画,画图案,拼画面,剪剪贴贴制作国旗草稿。
午夜时分,他仰望窗外满天的繁星,一个灵感突然在脑海闪现。
那颗红色的五角星,红军战士帽檐上的红五星。他当年在重庆做地下工作时,偷偷阅读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就留下深刻印象。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最新流行的革命歌曲,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对呀,星星,救星,大救星,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表达内心感受的象征物,这下子找到了!正是歌颂党、欢庆翻身解放的真情流露,曾联松画了国旗图案。
曾联松先剪出了一个大的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他想到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他就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问题在于,旗面上怎么布局才合理,才有美感?
夜间走远路,要看北斗星。有一颗星最亮,其余的小星围绕着最亮的星。共产党就是那颗最亮的大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就像围着北斗的四颗小星。以一颗大星引导在前,再剪出四颗小星环绕于后,像群星拱北斗。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共产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组金星图案应放在旗面的什么位置呢?他反复地在旗面上比画,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放在上端,重心不稳。放在中间,比较稳重,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分开放,太分散,没有凝聚力。当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五个金黄色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而辉煌。整个图案庄严而显华丽,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具气势,明朗而不萧疏。他终于感觉有了一个最佳的构图方案,高兴得手舞足蹈,兴奋不已。
他把五角星设计为三原色中最亮的黄色,像朝霞一片金光灿灿,色调简练而庄严大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像一张海棠的叶子,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用红色作为国旗的基础色,似红霞满天,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解放、光明。
曾联松制作了两份五星红旗图案稿,一份保留在家中,一份小心翼翼地装入信套,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备会去应征。
不久,他收到一封北京寄来的公函,邀请曾联松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一份红色的观礼请柬,一份绸质的观礼证。
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能够为伟大的共和国设计国旗,这是个人的无上光荣,更是共和国的无比荣耀!
曾联松从北京返回上海,就上班工作去了。没有到处活动去展示自己,更没有开大会去宣讲什么功绩。他觉得为新中国尽了一份心意,履行了一个公民职责,是应该的。他没想到后来,新中国成立30周年时,他再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庆祝活动。
上海市虹口区山阴路一四五弄六号,那是木结构的老式楼房。抚着吱吱响的楼梯,上到三楼,一间房和一个阁楼。这就是曾联松的家了。大概从1949年开始,他就住在这里。总共才26平方米,小而简朴。房间当中摆着老式木床,旁边是旧的矮柜。窗边,一张用旧的写字台,两把坐旧的藤椅。
与众不同的在于,门上挂着一面五星红旗,说明主人的挚爱。桌上一方石砚,笔架上吊挂着各种毛笔。墙上的书法条幅,是曾联松自撰自书的七绝:“和璧混沌璞未开,幸有玉人琢剖才。推敲图案三千幅,五星红旗入选来。”
作为新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从来没有星光灿烂。他是一个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普通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他最高的职务到最后也就是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的副经理。
他从不以国旗设计者自居,周围许许多多的人,几乎都不知道或忘记了他的国旗设计者的身份。机会来了,有的人逮住狠捞一把,但曾联松轻轻一摆手。198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向他征询国旗设计原稿收藏,他立即寄去,没要一分钱。有一次,一名商人找到曾联松小儿子曾一明,说:“想借用曾老名字作店招,开一家‘曾联松旗帜商店’,不要曾家投资一分钱,赢利分成。”但曾联松没有同意,这家商店最终也没开成。曾联松对这些名利,很淡然。
1999年10月1日,曾联松亲笔签名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国庆后18天,10月19日,曾联松病逝于上海。
我想起曾联松给长子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自念一生坎坷,书剑无成,贡献很少,报国不多。每临清苦能‘信念’不移。值此国际风云多变,幸中华自强,国运亨通,柳暗花明,经济振兴,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