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巍巍,黄河滔滔。
在关中东北部的黄河之滨,有一座古老而崭新的城市——韩城,她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国花椒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韩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站稳陕西排头兵,当好渭南领头羊”的总体目标要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着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倾力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在陕西东部全力打造中等规模的“五型城市”,即新型工业强市、特色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生态宜居靓市、文明和谐新市。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75亿元,是2007年的2.2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万元提高到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7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0元,分别比2007年净增3930元和11560元。实施重点项目168个,累计完成投资34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市域经济实力连续八年位列西部百强,经济综合实力始终站在全省前列。
在结构转型中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韩城因煤而兴,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大等一系列矛盾问题困扰着煤城的发展。近年来,韩城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全力推进经济结构大转型,在新型工业化、现代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经济发展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循环经济理念催生新型工业化。韩城在推进传统工业升级改造中,以循环经济为主线,以龙门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关小上大为突破口,狠抓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在节能减排中,他们痛下决心,毅然牺牲眼前经济利益,关停落后焦化、水泥生产线38条,淘汰落后产能550万吨,为长远发展“腾笼换鸟”。同时,钢铁、煤炭、电力、煤化、建材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在工业格局中迅速崛起,龙门煤化工、阳山庄水泥、龙钢集团扩能改造等一系列大型项目建设投产,工业产品正在从“傻、黑、粗”向“精、绿、细”的方向迈进。在龙门工业区52家企业产业链实现成功对接,初步形成炼钢—高炉煤气—发电(轧钢、烧结)、炼钢—钢渣—炼钢(炼铁、水泥)配料、炼焦—焦炉煤气—甲醇—二甲醚、炼焦—焦炉煤气—粗苯、炼焦—焦炉煤气—硫胺、炼焦—焦炉煤气—合成氨—液氨、炼焦—焦炉煤气—轧钢(工业锅炉、民用、发电)、焦炉煤气—焦油—煤沥青(工业萘、蒽油)、焦炉煤气—焦油—炭黑—尾气发电等11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内部小循环和园区企业间的大循环。吨钢能耗下降14.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7%,循环经济产值超过89亿元。龙钢集团产值超过一百亿元,大唐韩城第二发电公司发电量突破一百亿度。新型工业企业已成为韩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擎天柱”、“火车头”。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65亿元,是2007年的2.6倍,年均增长40.8%。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降至5.052吨标煤;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857.4吨,消减二氧化硫1.7万吨,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
现代特色农业助推农民增产增收。韩城在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发展花椒、苹果、温室蔬菜、畜牧四大特色产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市政府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花椒产业规模和效益一直稳居全国产椒区之首,2011年花椒产量突破2000万公斤,产值超过8亿元。同时花椒名牌战略成效显著,中国经济林协会花椒工作委员会在韩城成立,“韩城大红袍花椒”被国家工商总局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花椒深加工不断实现突破,椒葛软胶囊进入生产前期准备阶段,花椒芽菜系列产品在全国市场热销。坚持推广苹果管理技术、开展苹果示范园创建活动、标准化幼园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果园示范村建设等4方面工作,实现果业增产增效。全市果业面积15.3万亩,产量突破10万吨,收入2.42亿元。新建和扩建9个蔬菜示范园和2个示范村,蔬菜面积达到4.2万亩,产量15万吨,收入1.6亿元。畜牧业几乎从零起步,目前发展规模养殖户126家,生猪饲养量达到34.61万头,同比增长16%,成为农业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快速发展,建成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94个,广大农民从产业分工与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农民增收工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0元,增长22%。
非公有制企业撑起市域经济“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是韩城发展的活力源泉。韩城坚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两手抓,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引进资金86.3亿元,有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2007年以来,黄河矿业、中汇煤化、海燕焦化等20多家企业,完成结构调整,实现上档升级,成长为大型骨干企业。韩城加大政策扶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多元发展的路子,先后有6家非公有制企业注资文化旅游产业,多家企业进入民生事业、房地产开发、商贸餐饮等领域,投资参股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总投资超过20亿元,黄河矿业成功实现向省外拓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韩城新增非公有制企业225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9家。2011年底,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1%,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民营经济助推下,物流、商贸、餐饮、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业加速发展,一批大型超市、物流企业建成运营。2011年,韩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增长17%。金融业繁荣活跃,浦发村镇银行、长安银行等金融机构进驻该市,成立小额贷款公司5家、贷款担保公司2家。2011年11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1亿元、贷款余额11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4倍和1.3倍。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韩城市坚持以人为本,加大财政投入,持续改善和发展民生,先后投资10多亿元,从群众最关注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民心德政工程,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多措并举,打造教育强市。韩城素有尊师重教传统。新城四小、五小、象山中学综合楼、职专实训基地等一大批教育工程投入使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完善,高中教育整体优化,职成教育全省领先,义务教育趋于均衡。在山区和农村新建、修缮校舍7万平方米,建成标准高、功能全的寄宿制学校12所,90%农村学校实现设施标准化,校舍楼房化。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投资2800万元,大力实施“合格实验室建设达标工程”、“教育信息建设工程”和“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全市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实验室,中小学实验教学率达到100%,“农远资源”实现全覆盖、校校通、堂堂用。目前,全市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分别达到99.6%和100%。目前,3所普通高中全部晋升为省级标准化高中,象山中学迈进了省级示范高中行列,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2011年大专以上上线3985人,占考生比率的85%。韩城职专成为全省示范职业学校,职教毕业生安置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培训新型农民20万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8000余人。
强化基础,完善医疗卫生网络。韩城市医院门诊楼、镇办卫生院、社区和村级卫生室等卫生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农村医疗机构实现药品“三统一”,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参合农民近258362人,参合率达到98.6%,个人报销提高到13万元,取消家庭封顶线。在解决“看病贵”的同时,韩城争取建设资金4229万元对市人民医院住院楼、市二院、中医院进行改扩建工程,并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龙门镇、桑树坪镇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倨蕙社区等五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二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面积达100%。在全市275个行政村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资料完善的卫生室,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极大地方便广大群众。
拓宽渠道,消除“零就业”家庭。韩城通过政策帮扶、开辟公益岗位、加大劳务转移等措施,近年来新增就业1.2万人,消除“零就业”家庭。人社部门先后举办水泥浆砌、墙面抹灰和土织布、十字绣两次大型专项职业技能比武活动,1300名技能人员参加比武活动,带动2113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截至2011年底,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412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52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26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6373人,发放小额贷款1764万元。投资2000余万元的人力资源市场,累计向省内外转移农民工28.5万人,实现务工工资性收入4.5亿元。
大胆创新,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韩城率先在全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首批推行新农保试点,城镇居民医保扎实推进。全市3.5万名60岁以上老人实现老有所养,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人员实现应保尽保,辖区改制企业、事业单位参保人数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让韩城农民逐步告别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截至去年,全市新型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42296人,参保人数达到应保人数的85.6%,累计发放养老金达1957.6万元。历经多年的努力,韩城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2009年被国家列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截至目前,全市参保人数累计达到20.8万余人。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保障人数逐年增加,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由130元提高到17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530元提高到693元,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加大投入,破解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韩城市把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目前建设项目达到29栋,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成后可提供保障性住房1900多套,将有效改善韩城市6000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目前已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5栋,共8.4万平方米,其中1号楼和3号楼已全部建成,配套有幼儿园、商业街等,工程竣工后将为韩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质优价廉的保障性住房。据了解,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廉租住房640套3.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00套3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800套4.8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1400套11.2万平方米,这将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题。同时,一系列社会保障遗留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一大批不稳定因素得到消除,全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
在“平安韩城”创建中提升群众安全感
“平安韩城”创建是太史故里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韩城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全市上下共识共动,齐抓共管,精心构建“平安韩城”网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提高。韩城进一步加强专业巡防队伍建设,从公安机关抽调警力269名,建立了以派出所、巡警、交警为骨干,多警联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配套的城区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公安机关所有干警、警车参与城区治安防控责任制,切实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同时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各村(社区)、单位都普遍建立治安巡逻队、季节性巡逻队、干部职工义务巡逻队等治安防范队伍。加强对130名社区治安协管员管理,明确划段包片的治安责任。进一步改进完善视频监控,投资600余万元,建立高清治安卡口系统、视频指挥系统、无线图像传输系统、警务督查系统、110三台合一报警系统,建成12个派出所及相关科所的警务督察系统,设立前端监控点78个,购置3G车8辆,微波车1辆;建立治安卡口5个,治安查报站2个;建成社会公共视频监控点45个,接入了200个社会视频监控点,建成以城区社会面治安动态控制为重点,覆盖包括重点单位、重要目标、治安检查堵截卡点、交通要道、治安复杂场所等重要防范目标在内的社会治安动态监控体系,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的防范监控和资源共享,提高动态复杂环境下驾驭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为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维稳网络体系不断健全。韩城从最基层抓起,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网络,成立了镇办综治维稳中心,健全“三位一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信访接待大厅,实行“一站式”联合接访。切实加强镇村两级综治维稳机构建设,按照省、渭南市的要求,切实加强了镇(办)“一委一办一中心”建设,各镇(办)综治维稳中心已经建好并正常运转工作,办公场所、制度、台账等硬件软件基本到位,配齐了正科级综治维稳中心主任。综治维稳中心达到了标牌、印章、文书、程序、制度、职责“六统一”,有效加强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真正筑起基层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维稳责任制。对重大信访案件进行包联,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坚持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全市大接访制度,开展全市矛盾纠纷大排查调处活动。去年市级党政领导共接待群众248批1261人次,现场解决217起,交办31起,目前已结案30起。基层组织每月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全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33起,化解602起,司法调解326起,法庭外调解183起,化解率达到95%。全年共劝返涉访人员180余人次,妥善处置3起集体访和6起突发性事件。通过上下联运,防范稳控,在重大节庆和敏感时期,社会大局保持平稳和谐。
治安基础管理工作日益强化。韩城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制度,对流动人口实行登记分类、建档管理,真正做到了“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强化出租房管理,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加强对特种行业及娱乐行业管理,遏制违法犯罪苗头。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制度。对每个帮教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了一帮一、二帮一或三帮一帮教措施,对350名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登记建档,做到“六清”。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登记造册的社区矫正对象230人,已接收的社区矫正对象83名。建立城区治安防控承包责任制,运用公司管理的模式,建成以“天眼”安防公司为主体的城区民间安保队伍,实行“你托管,我服务,你被盗,我赔偿”的商业安保服务,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在保护开发中打造文化旅游名市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韩城加大文化产业硬软件建设,深入挖掘丰厚的传统文化“矿藏”,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具有太史故里特色的文化名牌,提升新型工业强市的软实力,在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韩城是“全国文化先进市”。近年来,韩城始终以“两馆一站一室”为主,不断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市、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市政府先后投资数亿元建设和改造司马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太史园、禹甸园、金塔文化广场,韩城市广电中心、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投资200余万元,加快乡镇办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在166个村扎根落户,各类书籍数量达到30余万册。社会各界人士筹集资金上千万元,建成阳山庄村、晨钟、程家洞等一批高档次的村级文化大院(室)。目前全市文化大院(室)已达到195个,民营企业文化中心16家。韩城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的覆盖率不断扩大,数字电视网络用户达到4.4万户。
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更趋活跃。韩城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行鼓、阵鼓、围鼓、秧歌、神楼、芯子、门楣题字、民间花馍等文化遗产世代相袭,生生不息。韩城行鼓、韩城秧歌已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韩城行鼓艺术团先后参加香港回归庆典、北京奥运会、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节、上海世博会、陕西文化节、莫斯科国际军乐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已成为陕西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全市几乎村村都有锣鼓社火团队,颇具规模的鼓队达100余家,韩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锣鼓之乡”。2010年9月,“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在韩城举行,两岸三地17个省区8个民族36支优秀鼓队参赛,成为中华锣鼓史上真正意义的一次艺术盛会。继2005年“风追司马”大型电视直播活动之后,去今年隆重举办了“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民祭史圣司马迁大典,赢得了海内外华人强烈的心灵共鸣。
文学艺术创作园地更趋繁荣。韩城是闻名遐迩的“文史之乡”,文艺创作队伍经久不衰。2008年市政府专门设立“司马迁文化奖”,目前已评选两届,《史阙疑》、《状元王杰》、《激流三部曲》、《小北京》等80多件充满乡土气息的优秀作品受到表彰奖励。这一创新之举得到陕西省委宣传部的好评。久负盛名的《龙门》文学期刊创办20余年,为广大业余作者发表作品提供园地。文化部门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比赛,乡土人才创作编排《婆媳情》、《小李买梨》、《两家亲》、《闹社火》、《花椒红了》等秧歌剧、歌舞、小品节目下乡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宣传文化部门与西影集团等知名文艺单位合作,先后以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一级英模王平顺先进事迹为原型,拍摄数字电影《清风碑》、《警察的誓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联姻”更趋成熟。韩城以挖掘韩城深厚文化底蕴为契机,以大企业大项目为引领,以多元化投资为驱动,拉开了韩城文化旅游大发展的序幕。在2010年4月的“西洽会”上,韩城市政府与陕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共同签订总投资达60亿元的韩城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其中韩城民营企业家参股投资达7亿元。此举开创了陕西国有文化企业整合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范例。去年,“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管委会挂牌成立,司马迁祭祀广场开放迎宾,世界上规模最大、浮雕最长的“史记长廊”雕塑景观项目开工建设,韩城古城保护改造工程同步启动,今年4月,在第十六届西洽会的同时,韩城文化周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在文化景区建设项目推介会上,四大文化旅游项目当场签约,总投资达到4.57亿元,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韩城文化景区以“史圣故里,黄河古城”为基本主题,仰史圣风骨,赏黄河风光,品古城风韵,树立中国古城保护利用的典范,打造世界级旅游休闲目的地。韩城文化旅游产业正在迸发新的更大的发展活力。
在创先争优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韩城市委以提升引领科学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主线,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凝聚人心,激发动力,推进韩城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健康发展。
“三亮三比三评”提升服务效能。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韩城有创造性地开展“三亮三比三评”(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特色载体活动,在教育、卫生、公安、交通、餐饮、商务等6类群众关注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中,集中开展“窗口服务月”活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群众满意度。突出特色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和岗位职能,组织带领分管部门和党员干部,深入联系点、包联村和包联企业,就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谐稳定、发展环境等方面开展调研482次,征询意见建议463条,查找突出问题6大类358个。通过专栏、桌牌、新闻媒体公开承诺,接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作出承诺1635项,履行承诺867项。在改进作风上突出特色,针对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作风不实、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效能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星级窗口”、“流动红旗”“技能大比武”、“五零服务”比拼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和党员先锋岗128个,树立星级服务窗口26个,开展技能比武132场次,评选服务标兵115位。
“三问三解”化解群众困难。韩城以领导干部下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为抓手,以“秦东党旗格外红、干群关系格外亲;为党旗增辉,为韩城添彩”为载体,深入到基层,面对面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三问三解”活动中,韩城围绕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市场销售、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工程质量等方面,深入到各自包联的12个镇办、42个后进村(社区)、41个民生(重点)工程、59个重点企业和42个重点信访案件,275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414户困难户,帮助联系点制定一个发展规划、落实一个产业项目、扶持一个主导产业、举办一次技能培训、组织一次环境整治、开展一次“1+1”结对帮扶、化解一起矛盾纠纷、讲一堂党课、记一本民情日记、共同过一次组织生活的“十个一”活动,真正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处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案件。截至目前,各级党组织共召开对接会89场次、见面会226场次、座谈会382场次,征询意见1128条,形成调研报告200余篇,制定包联承诺1256条,确定帮扶项目182项,初步达成帮扶意向300多个。一系列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正在得到妥善解决。
“六制四同步”激发非公党建活力。为了适应非公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形势,韩城创新机制方法,强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他们紧紧围绕抓组建、抓阵地、抓示范,积极推行“六制四同步”工作法,“六制”即领导协调、组织跟进、工作指导、村企共建、党群共建、考核评价;“四同步”即组织同步设置、阵地同步建设、制度同步完善、考核同步进行。在企业组织开展了“党员挂牌上岗”、“党员示范岗”、“我为企业建言献策”、“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手下无次品”、“党员承诺制”等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中体现先进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向心力,不断扩大非公党建的覆盖面。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达到43个,党员人数达1056名,党组织组建率达100%,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有力促进了全市非公企业健康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相信,经过韩城人民的艰苦奋斗,经过“十二五”的科学发展,一座中等规模的“五型城市”,即新型工业强市、特色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生态宜居靓市、文明和谐新市,将会巍然屹立在陕西东大门。(记者 王忠杰 焦养忠 杨旺峰 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