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发人深思的提问。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回答。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70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大众”,成为中国进步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
尽管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但《讲话》所昭示的真理不仅没有失去其光芒,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下,愈见其光辉。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习和重温《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谦卑之态面对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古往今来,一切有理想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和人民大众相联系,在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实践中获得艺术的升华。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总是对人民的伟大创造和高尚情操怀有一份谦卑,他们常常自称是“人民的学生”,在热爱人民、尊重人民、了解人民、理解人民的基础上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关注人民命运、反映人民心声、激励人民前进,是一切进步文艺的共同特征。脱离了人民,文艺就成了少数人把玩的清供,就丧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学习《讲话》精神,树立人民是历史主体的思想,不仅在情感上,更在行动上密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欢乐到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军营和校园,哪里最艰苦、最偏远、最缺少文化生活,就到哪里去。这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自觉继承,也是贯彻《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真诚之心面对生活。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之树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才能生生不息、万古长青。而人民正是生活这幕大戏的真正主角。生活之所以五彩斑斓,是因为人民的创造。文艺工作者只有把目光聚焦于人民、聚焦于现实生活,才能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灵感,才能落笔生花、如有神助。文艺贵在创新,但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生编硬造,而是以现实为基础,是对现实的集中、典型、戏剧化的表现。只有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命题才能成立。因此,文艺工作者应以真诚之心面对生活,诚实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分清生活的主流与支流,既满怀热情地讴歌真善美,又严肃认真地批判假丑恶。当我们的笔触蘸满生活的墨汁,那壮阔的生活画卷、火热的生活场景、活泼的生活语言、深刻的生活哲理,必将促使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虔敬之意面对文艺创作。文学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文艺工作者不能把文艺创作仅仅看成是抒发个人志趣的工具,更不能把文艺创作当成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那样只会使创作日趋苍白和空洞,离人民越来越远,离真正伟大的艺术也越来越远。艺术创造是艰苦卓绝的劳动,“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文艺工作者只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才能拿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重温《讲话》,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只有摆正与人民、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才能走上创作的坦途,迎来事业的辉煌。我们相信,始终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