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社科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中锤炼思想作风、增强业务本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把“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推动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推动社科理论工作迈上新台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1.“走转改”是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决社科理论工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要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探求真理、把握规律的必然过程。实践为社科理论创新创造提供着源头活水,也为社科理论研究成效提供着检验标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研究回答好时代提出的问题,是社科理论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社科理论工作者展现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客观要求。问题在哪里?钥匙在哪里?从根本上说,在基层一线、在火热现实生活中。只有走下去,深入实践中,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怎么看”的科学视角;只有走进去,深入生活中,才能得出真理论,提出“怎么办”的思路办法。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很突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在更高起点上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迫切需要社科理论工作深入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科学分析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探索培育发展动力、协调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共识的有效途径,不断深化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规律性认识。深化“走转改”,就要推动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置身于改革开放火热现实中剖析典型案例,扎根在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挖掘鲜活素材,真正把理论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到实践上来,着力研究回答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不断推出对指导和推动实践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
2.“走转改”是坚持我国社科理论工作性质、解决社科理论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重要途径。坚持人民至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科理论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科理论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共同追求。只有站在人民立场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才能找到学术理论研究的基点和归宿;只有立足当今中国的实际,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事业。伴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样,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增多,迫切需要社科理论工作增强大局意识,增强为民情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走转改”,就要推动社科理论工作者摆正同群众的关系,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始终坚持“心系民生”、“为民立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任务,以大众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以朴素的感情关照百姓生活,以鲜明的态度维护群众利益。当前,特别要针对缩小收入差距、解决住房问题、降低看病费用、净化道德风气、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深入研究背景成因,积极探寻有效的思路办法,发挥好社科理论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中的独特优势。
3.“走转改”是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解决社科理论战线“建设什么样的队伍、怎样建设队伍”的有效载体。基层和实践,是锻炼队伍、成就人才的沃土。“走转改”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培养社科理论人才的必由之路。社科理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责。要成就真正的学问,必须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个人理想同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学术探索和理论创造融入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之中,努力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领域、学术领域空前复杂活跃,对社科理论工作者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工作作风提出更高要求。深化“走转改”,就要推动社科理论工作者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培育优良文风,在走进基层中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学术境界,在深入群众中锤炼思想品质、增强创新能力,以立足实际、反映实践的理论创造,以深入浅出、生动清新的理论表述,彰显社科理论工作的新风貌,塑造社科理论队伍的良好形象。
深入社会、服务人民是一个永恒的实践课题,“走转改”是一项长期任务。希望社科理论部门和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完善制度安排、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把“走转改”要求贯彻到科研组织、项目研究、成果评价、学术交流等实际工作之中,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社科理论实现更大的繁荣发展。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