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北京顺义 罗 涛
最近单位一位领导经常强调:开会+不落实=0。细细想来,颇有些道理。现实生活中,“一流的决策,二流的执行,三流的结果”,往往正是不落实造成的。
据观察,开会制定好的决策、规章,布置的任务,在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落实过程中只图形式,不管实效。有的干部缺乏强烈的落实意识,搞“空对空”,只图形式、不问实效。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习惯于当“收发室”、“二传手”,层层喊落实,结果层层不落实。二是落实过程中抓而不实,抓而不力。有的干部落实不力,照抄照搬。部署工作时雷声大,落实工作时雨点小。这样就会导致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解决什么根本问题。三是落实过程中遇事推诿,不负责任。有的干部遇事能推则推,能躲就躲,能将就则将就,有风险的工作不愿干,有困难的工作不去干,得罪人的工作不想干,工作起来像“算盘珠”,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只要领导看不见,帽子摘不掉,就万事大吉。
造成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缺少落实的目标责任、监督检查和奖惩追究。推动会议精神真正落实,需要能力。这首先就要求管理者善于沟通、协调。无论纵向还是横向的沟通与协调,都是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其次,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所布置的工作,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再者,提高自身的落实能力,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需要敏锐、思考问题需要智慧、提出问题需要勇气,那么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去完成工作,就是管理者的落实能力。解决冲突、跨越障碍的能力是在不断磨炼中培养出来的。
落实能力=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落实好会议制定的决策和措施,才能发挥会议的实际作用。事实证明,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实施、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人监督,才能不断缩短“已经说了”与“已经做了”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