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鑫山党建网!

维护社会公正需要以人为本

  • 文章来源 : 鑫山党建
  • 发布日期 : 2013-09-25
  • 阅读数 : 1073

社会公正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判断,其实质是要求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公正,是我们党一贯的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还要落实到社会成员这个“人”的因素上,注重从人们的心理期待上解决社会公正问题。

重视个人对公正问题的评判

从主体层面讲,公正是人们以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一定的社会行为及其过程、结果所作的一种评判。这种评判对人们的心理预期、思想行为等有着较大影响。当人们认定某一社会行为不公正后,往往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不满情绪。当这些心理和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要求释放;而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后人们仍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或物质利益上的救济时,就会产生转化的要求或趋向,用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去应对不公正行为。

个人是评判某一现象、事件公正与否的基本主体,组织团体的评判往往是建立在个人评判基础之上的。因此,个人对公正问题的评判影响着社会对公正问题的评判。个人对公正问题的评判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观性。既受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影响,也受价值观和信息的影响。也就是说,主观性影响个人对特定事件公正与否的评判,价值观和信息源具有导向作用,信息量则起着强化作用。二是扩张性。一个人的看法往往能对其他人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中心点,形成大小不同的圈,不断辐射扩散。三是虚拟性。信息源的导向作用和信息量的累积强化,加上信息本身的扩张性特点,可能使间接接受信息的人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他人对特定事件的认定结果。这时,信息的真伪已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四是可塑性。一方面,人的社会行为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人们评价社会行为、社会现象时所具有的扩张性、虚拟性等特点,又推动、促成、强化着这种可塑性。这种可塑性能对社会产生不可低估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努力维护社会公正

公正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个人对公正问题的评判具有扩张性、虚拟性等特点,一个不公正行为往往会对一个地方、一个系统甚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公正问题无小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维护社会公正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注重思想引导,调整心理期待。社会公正是“人”这一主体对“社会”这一客体的价值评判。从人的视角看,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公正问题与人们的心理期待密切相关,既缘于人们的心理期待随着社会发展而水涨船高,又缘于人们对社会公正问题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应高度重视社会公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切不可低估社会公正的价值,不能把其位置摆低了。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社会公正问题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心理期待不断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因素,需要通过加快改革发展来解决;也有心理期待超越实际的因素,需要通过加强思想引导来解决。

推动科学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正,最关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努力分好蛋糕。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公正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中的问题,既有发展不够的问题,又有发展不尽科学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通过科学发展,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分配结构,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环境。制度更具有长期性和规范性,制度的公正合理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证。应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社会公正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既保证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又保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积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

主办:中共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委员会
地址:中国.郑州市郑汴路125号凤凰城 电话:0371-66513888 电子邮件:dj@hnxinshan.com
Copyright © 2002-2019 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65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