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鑫山党建网!

以包容持续高效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

  • 文章来源 : 人民日报评论员
  • 发布日期 : 2013-08-14
  • 阅读数 : 1087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将发展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有了良好基础。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包容持续高效的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决定性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决定性条件,英、美、德、日等大国崛起无不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了从农业国到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蜕变。美国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自由的经济制度,后来居上实现了工业化,并借助两次世界大战成为头号超级大国。德国、日本依托后发优势,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迎头赶上,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战后又实现了高速增长,成为后发崛起的典型。

  然而,经济发展并不必然等于国家富强,更不等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竞争中失利的往往是那些富而不强的国家。历史上,中国经济总量长期超过欧洲,直到1870年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却惨遭列强侵略凌辱。现代世界史上,苏联、东欧各国以及伊朗、阿根廷、利比亚等国家都是在上中等收入临界线上下步入衰退境地的,有的甚至政权颠覆、社会混乱、国家解体。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之外,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尤其是政治、民生、军事、科教、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制度创新。后发国家尤其是后发大国,其经济快速发展期多是社会矛盾积累并易于集中爆发的时期,社会建设及社会政策转型在其崛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在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为巩固政权并缓和阶级矛盾,俾斯麦政府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德国实现了对英国的赶超。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通过推出一系列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了社会转型,缓和了阶级和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重生。二战后,面对战争创伤和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纷纷建立福利国家体系,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增长、巩固政权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见,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决定性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尤其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深刻理解发展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新阶段对于发展的新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同,面临的突出矛盾不同,发展的侧重面和着力点也应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基础相当薄弱。面对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只能走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当然,走这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有成本的,其最大的代价是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缓慢。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有超过2.5亿绝对贫困人口。面对人民群众迅速改善生活的热切期待,在我国对外关系尤其是与主要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渐缓和的大背景下,1978年以来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迅速提升了综合国力,大幅改善了人民生活,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越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国依然有良好的发展组合条件:强大而稳固的国家政权,将为发展提供基本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还不充分,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拉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支撑力;等等。但应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不断变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变化进程是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世界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大幅调整的挑战。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多极化演变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西方国家一方面希望中国稳定发展,以分享发展红利;另一方面不愿意看到中国繁荣富强,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的调整实质就是利益的再调整;同时,一个在世界上有更大话语权的大国,又必然是一个要承担更大责任的大国。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而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成为常态的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人口红利日趋减弱、能源资源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剧增等,凸显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复杂性、艰巨性。与此同时,我国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球针对金融危机的各项结构性改革尚未取得实质进展,未来5至10年能否出现重大的、能带动全球经济重回快速增长轨道的技术革命仍需进一步观察。这意味着低速增长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经济的常态,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因此愈演愈烈,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很难再有过去那样的外部经济环境。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给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在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必须对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保持清醒头脑,加快研究解决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绝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是唯一的道理。苏东发生剧变时,其人均GDP、科技水平、军事实力、生活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大多超过我们现在,为什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崩溃了呢?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个“后车之鉴”就是要把握好发展的实质,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成果共享的关系,把握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面临的严峻挑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但在新形势下,党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多历史性课题需要解决。习近平同志指出,“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夺取政权时期乃至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效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做好中国事情的关键。

  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包容持续高效发展,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正反两方面的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是顺利迈向高收入社会的必然要求。研究发现,一个国家摆脱贫困、实现起飞,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由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同样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而后者的难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前者。二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史表明,不少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由于未能成功实现第二次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进程遭受重大挫折,甚至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等方面。在经济起飞阶段,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而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阶段,社会发展方式和质量越来越重要。我国正处于迈向高收入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政策、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把加快社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包容持续高效发展。一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提高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形成消费与投资协调、内需与外需协调、一二三产业协调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大多依赖他人的局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二是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不断降低单位产出的土地、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与碳排放量,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三是促进发展成果公平共享。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有效调控居民财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四是有效化解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消除城乡和城市内的二元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及时有效调处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矛盾纠纷。

  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发展方式和重点与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基本国情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关。然而,对比不同国家的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和体制机制等因素,不难发现发展方式和重点的形成更与发展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和完善体制机制。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抓手,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建立更加高效、更加规范和更加公平的市场体系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合理下放审批权限,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监管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

  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关系为核心,优化政府间权责配置结构,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政绩考核制度,破除GDP崇拜,引导各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以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供求引导资源和要素在企业、产业以及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释放国有经济活力。放宽市场准入、规范竞争秩序,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努力消除经济增长的负外部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为重点,构建有利于社会正能量不断增强的体制环境。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二次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构建高效率、全覆盖、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确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区和公共事务治理,构建公共决策过程中各种合法利益顺畅表达、及时协调的平台,形成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机制,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牢固基础。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主办:中共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委员会
地址:中国.郑州市郑汴路125号凤凰城 电话:0371-66513888 电子邮件:dj@hnxinshan.com
Copyright © 2002-2019 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65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