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赵振华
经济战略的主攻方向
人民论坛记者:深入学习和理解总书记的经济战略思想,将更有助于凝聚共识,把握方向。在您看来,总书记经济战略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赵振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也谈到,“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点,以经济发展带动全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的主攻方向。梳理总书记上任以来关于经济工作的历次讲话,其实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关切与考虑。
第一,虽然我们已是一个经济大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仍然落后,2013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中,中国仅排89位,这充分说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背景,也没有改变。习总书记经常强调全局观念,因此,既要看到我们国家有发达的地区,也要看到有不发达的地区;既要看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也要看到GDP人均量比较低;既要看到发达的城市,也要看到落后的地区;既要看到有一部分人已经率先富裕起来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还有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第二,过去3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取得完全的成功,总书记一直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过去的改革我们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确实不能说我们的改革已经完全成功了,恰恰是进入了改革的攻坚区、深水区。
第三,之所以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是需要通过经济改革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就像一列火车,经济体制改革是火车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突破,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一起往前走。
改革、转型、创新、民生和开放是五个支点
人民论坛记者:能否用几个关键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书记的经济战略思想?
赵振华:有媒体做过一个梳理,总书记有关经济工作的讲话,更多围绕“改革”、“转型”、“创新”和“民生”四个关键词,这个其实也可看作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的支点。民生是根本,是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11月15日,在中共中央新一届常委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总书记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是落脚点和出发点;改革是原动力,用改革释放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释放创新的活力,释放市场的活力,最后通过改革来改善民生。创新和转型,是发展的两个重要手段,创新产生生产力,转型的目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回顾历次讲话和上任之后的诸多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中,开放也是一个关键词。通过改革,提升活力,给国家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对外开放。通过开放,来带动国内的改革,把中国放在一个大的世界舞台上发展,参与到整个全球治理,参与到整个世界经济的集体化的过程当中,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
改革、转型、创新、民生和开放是最为关键的五个支点,缺一不可,相互联系而非彼此孤立,并行不悖而非有先后次序。
有机统一体下清晰的结构和层次
人民论坛记者:习总书记的经济战略思想有怎样的层次、结构与重点?
赵振华:这一年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和重要论述中,结构、层次和目标、重点已很明晰。他的经济战略思想可以从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理念突破三个层次理解。整体结构的第一个层次是总的部署,要言之,即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济增长应既有量,又有质。所谓量,就是人均GDP的增加;所谓质,就是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既要用“量”来保底——因为经济若有大幅下滑,就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两个100年”目标就难以实现,又要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那么,怎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就是战略思想整体结构的第二个层次,方针政策的层次了。如不以GDP论英雄,优化经济结构,创新驱动,破除让经济失去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对这些政策方针的贯彻,既可以实现经济量的增长,更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个层次就是更为开放的经济理念,诸如跳出“三农”抓“三农”,建立自贸区等。
经济增长、改善民生、调整结构、保护环境,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的组成部分,但我一直强调,不能够简单化、模式化地去套用和切割这些思想,而应全面科学地把握、深刻地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和他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执政这一年多来,围绕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军事等方面有很多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都是针对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战略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总体,是一个全面的思考、全局的思虑和全球的视野。
总书记常常是从问题出发的,他的经济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逐一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曾讲,“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我们依然有今天面临的矛盾,今天面临的矛盾跟三十五年前面临的矛盾是不一样的。所以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这也正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治国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的,我们不能回避矛盾。直面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三大特点:深谙民情 抓铁有痕 哲学智慧
人民论坛记者:有评论说,中国经济被打上了“习式烙印”,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赵振华:近平总书记,有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着丰富的经历、深沉的体验。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他对中国的国情很清楚,百姓期盼什么,百姓的疾苦是什么,总书记是最了解的。从他过往的履历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么一个鲜明的特点。履新以来采取的政策措施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正是因为这些政策措施符合国情,反映了咱们党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第二个特点,总书记常常讲,抓铁有痕,就是要抓一件事情,就必须落实,制度挂在墙上而不落实,这个不行。这一年来的工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特别“实”,经济战略构想从问题出发,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一项一项地落地,落实到底、贯彻到底。
第三个特点,总书记在谈经济工作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有些政策非常灵活,非常大胆,但基本的方向,又非常坚定,很有智慧。在改革过程中,既要大胆,又要做细做实,套用一个说法就是,战略上是坚定大胆,战术上是做细做实。
既要“保底线” 又要“激活”
人民论坛记者: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反复提到,宏观经济要稳、微观经济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许多学者认为,在总书记的经济战略思想中,始终有一个“保底线”思维,我们应当如何理解?
赵振华:保底线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国民经济不能够大起大落,大起大落的经济不是一个健康的经济。存在一些波动是正常的,有高有低也是正常的,但国民经济波动的过程中,不能使其大起大落。一是经济增长了,就业才会增加,经济不增长,就业也会出问题,而就业直接关系到民生。二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两个100年”战略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第三,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个劳动生产率体现在生产发展、体现在一定的经济增速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如果低了,就体现不出优越性了。第四,改革也好,发展也好,都是在发展中解决前进的问题,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解决种种矛盾,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来化解这些矛盾。
人民论坛记者:《决定》中,有两句话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此次改革部署,“激活“是否可看作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一个亮点?
赵振华:总书记一直都强调人民主体性,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理应发挥出来,这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激发社会的活力、市场的活力。让每一个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充分地发挥活力、创造力。在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中,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活力,那么经济就快速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国际上地位也会随之提高,伟大的中国梦才可能真正实现。
更大的勇气和更坚定的毅力
人民论坛记者:很多人称赞,习近平同志的经济战略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您怎么看?
赵振华:如果说继承,习近平总书记很好地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些好的方面,必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如果说发展,在内外矛盾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大的勇气和更加坚定的毅力,全面推进我们的各项改革往前走。在理念上的新发展则非常多,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都是新的东西。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投资和直接刺激,而是想办法增加市场活力,让经济增长更加健康,包括免除小微企业的营业税,贷款利率,包括在上海成立自贸区,包括营改增,都是用改革的办法来增加经济发展的活力。无一不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