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鑫山党建网!

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访党史军史专家、后勤学院教授邵维正

  • 文章来源 : 鑫山党建
  • 发布日期 : 2013-12-23
  • 阅读数 : 1153

●学习毛泽东是对毛泽东的最好纪念

●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观点可以集中到“根”“线”“本”三个字上

●毛泽东对群众路线情有独钟,既有深刻阐述,又能付诸实践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力前行。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就这一问题,记者访问了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后勤学院教授邵维正。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记者:再过几天,就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作为军队资深的理论工作者,您觉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怎么纪念毛泽东、学习毛泽东?

邵维正:学习毛泽东是对毛泽东的最好纪念。毛泽东思想十分丰富,博大精深,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当前学习的重点,我建议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

这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个权威性的历史文献,其中专门论述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分量和地位,而群众观则是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看法,是群众路线的认识基础。二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军陆续展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抓好部队的作风建设,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举措。学好毛泽东的群众观,能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即使已进行过这一教育活动的单位也能得以加深和提高。

记者: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命题。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十分丰富深刻,可以说都很精彩,您认为应该如何抓住学习的重点呢?

邵维正:毛泽东有关群众和群众路线的论述,内容很丰富、很精彩,我感到主要观点可以集中到“根”“线”“本”三个字上。

一是“根”——“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

毛泽东一贯强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比喻为土地、根基、源泉。他要求共产党人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与那里的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不论在什么时候,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在群众斗争中经风雨,在人民实践中见世面。

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趋于成熟,而贯穿于其间的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总结了正面和反面的历史经验,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深刻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这里点出的七种弊病可以说是切中时弊,在党内都是实际存在的。毛泽东认为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党的根本宗旨。

二是“线”——“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之所以说它是“根本”,是因为群众路线体现于我们党一切工作、一切任务、一切领域的全过程。从决策、运行、监督到检验都离不开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路线,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正如毛泽东所说:“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出发点是始,归宿是终,他强调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是一时,也不是一事,而是贯穿于整个革命过程的始终。

毛泽东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领导艺术的大师。他创造性地归纳出坚持群众路线的实现途径,精辟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把辩证唯物论与领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于群众路线的实践操作之中,对全党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是“本”——“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有深切的体会:“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状况。革命力量开始总是弱小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艰难环境中拼搏,只有也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来推动战争。正是因为“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以我之强,制敌之弱,才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并不是自发产生、自然形成的,而是各级党组织和根据地政府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的结果。实行群众路线不是自然主义,更不是尾巴主义,而是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群众迫切要求。群众工作与群众支前是因果关系,没有前因就不会有后果。只有自觉地从关心群众做起,就能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毛泽东的群众观最显著的特点是身体力行

记者:您概括的三个主要方面,突出了重点,对大家领会毛泽东的群众观很有启发、很有帮助。您认为毛泽东的群众观有什么特点呢?

邵维正:毛泽东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素有创造精神。他的群众观也颇具特色,我感到最显著的特点是身体力行,娴熟运用。

青年毛泽东怀着满腔热情,寻找各种机会,自觉扎根于群众之中,投身到实践中去,倾听工农大众的心声。1917年7月中旬,毛泽东利用暑假,以“游学”形式,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了九百多里,游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的不少乡镇。每到一处给农民作诗、写字,吃住大多在农民家里,结识了许多农民、船工,把沿途所见所闻写成笔记,并记下自己的感想。事后,他对同学说,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把深入群众当成课堂之外的学习。这些活动使作为青年学生的毛泽东与人民群众贴得更近了,有利于把握国情、社情、民情。正由于有这样的观念和基础,后来他在大革命高潮中发起两湖农民运动,内战初期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也就十分自然了。

毛泽东对群众路线情有独钟,既有深刻阐述,又能付诸实践。早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特别注意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的调整和重建,将其作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标志。他把红军士兵当成人民军队的群众基础,战士是扛起枪的农民。《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红军官兵政治上是平等的,生活上也是平等的。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红军建立起与一切旧军队完全不同的新型官兵关系。在此基础上,红军普遍建立起士兵会,实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使群众路线在人民军队的建设上发挥重大作用。

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能从群众过激言行中倾听群众心声,反思、调整党和政府的政策。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布置公粮征集问题。当天正打雷下雨,延川代县长李彩云突遭雷击身亡。有个农民借此咒骂毛泽东,被边区保卫部门抓起来。这件事传到毛泽东那里,他一边叫放人,一边调查事情的缘由,原来是征粮过多引起的。毛泽东立即与边区政府商量,把应征公粮数额减少20%,接着又抓了两件大事,一是积极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二是实行精兵简政。经过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逐步实现生产自给或半自给,减轻了群众负担,得到了边区人民的拥护。

对毛泽东的群众观要学以致用

记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原则,怎么使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收到成效呢?

邵维正:毛泽东曾经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学习毛泽东,就要遵照他的教导去做。

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牢固确立群众观念。牢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论观点,重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扎根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群众观念在思想上打下烙印,并在人民群众实践中磨练、发展、提高。

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遵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军队自身特点和建设规律,以整风的精神,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官兵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在落实行动上见成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为民务实清廉的纯正风气,形成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巩固和增强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外部关系,以好的作风促进军队的全面建设。

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为实现强军目标作贡献。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也是党对军队的总要求,军队现阶段的一切活动和工作都必须围绕强军目标来进行,聚集到提高战斗力上,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强军梦,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主办:中共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委员会
地址:中国.郑州市郑汴路125号凤凰城 电话:0371-66513888 电子邮件:dj@hnxinshan.com
Copyright © 2002-2019 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65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