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杂志通过向东中西部10多个省市的党政干部随机发放书面问卷,有效调查了3450位党政干部,结果显示,压力大了、信心足了、牢骚多了、更纠结了等六大心态较为普遍,值得关注。
心态一:压力大了
“从严治官、高压反腐,给您带来的压力程度如何?”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中,51.35%的人认为与以前相比压力“大了很多,不敢去高档场所吃喝娱乐了”;38.77%的人认为压力“大了一些,各种应酬、灰色收入等更谨慎了”,两项相加共计达90.12%;另有3.25%的人选择了“压力相同,以前咋样现在还咋样”,2.98%的人认为“压力减轻,自身清正,作风建设越严越好”;选择“其他”的有3.65%。
党中央反对“四风”多管其下,深得民心,不少市民用论坛、微博等对政府机关不良行为予以“曝光”,让一些贪污腐败、公款吃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失去了市场,为今年的春节增添了清闲、清廉的新元素。湖南衡阳市委讲师团成新平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党政干部的压力确实大了,这种大“大得好”,官员压力大了,群众心就欢了。
心态二:信心足了
“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选择“有所提升”的党政干部有45.33%,选择“较多”和“很多”的分别为27.15%和8.27%,另有19.22%的党政干部认为“没有提高”。
人民论坛记者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干部内心完全支持与认同这样的整治,“‘老虎’、‘苍蝇’一起打”、反四风,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年多来的举措持肯定态度。
从严治吏能否彻底扭转不良官风?受访官员持积极肯定态度的总计占比74.84%(51.25%的认为“可能性较大”,23.59%的认为“完全可能”);只有25.16%的受访官员认为“可能性较小”(占比20.08%)和“不可能”(占比5.08%),可见大多数干部对中央从严治官信心十足。
心态三:牢骚多了
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中,有11.21%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47.45%的选择“半数左右”,两项相加比例达58.66%。可见,对从严治吏有抱怨、有牢骚成为不少干部的真实心态。该如何看待部分党政干部的这种“牢骚”?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出:自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前部分官员过惯了“奢侈”日子,如今要求其过正常日子,自然会有抱怨,抱怨越大说明反对“四风”的成效越是显著,“官不聊生”才能民众幸福。
官员“叫苦”、抱怨最多的有哪些?“整风只是整了普通干部,领导该干嘛还是干嘛”列第一,占受访干部的35.66%;紧接着依次为“工资不高责任不小,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谁还愿做官”(占28.32%)、“官场潜规则如此,趁着还在位,谁不想捞点实际的”(18.93%);而“当官风险高,常常一百个成绩抵不了一个错误,如此治吏不公平”、“要求脱离实际,官员也是人,不能苛求官员单方面遵守”两项分列其后,占比15.33%和13.22%;另有2.15%选择了“其他”。
不少受访干部表示,中央从严治吏我们完全赞成,但也要注意维护党政干部群体的正当权益,对一些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党纪党规也要进行修改完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指出,反腐也好、整治官风也好,“办法一定要细,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那么多反腐条规,如果随便哪一个都算,可能就没人给你干活了”。
心态四:更纠结了
受访过程中,不少基层干部表示,工资待遇原本就偏低,如果把各种补贴、福利都一刀切地取消,利益受损,干部晋升渠道又极为有限,去还是留让人纠结。在回答“会不会因此形成一轮官员下海潮”的提问中,认为“可能性较大”和“完全会”的干部有32.31%。这揭示了当前部分党政干部把公务员岗位当成“鸡肋”的心态,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去年5月份,人民论坛杂志所进行的“基层干部被误读状况调查”揭示了不少地区基层干部待遇差、空间窄、压力大,其生存状态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好。在从严治吏的背景下,少部分官员想离职下海实属正常。
另一种纠结心态表现在是不是还要尽力干活上,在回答“会不会减弱干部干事的动力”这一问题时,调查发现,认为“完全会”和“较大可能会”的干部有37.4%。“正常阳光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很有必要,有一个现象必须要警惕,即为‘既然捞不到好处,我也不干活了’。”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姜玮也认为。可见,在严厉整风的同时,也需要有防止小部分官员工作懈怠的对策。
心态五:境界提升了
当被问及“是否赞同‘只要工作出色,适当腐败是可以接受的’”时,75.32%的受访干部认为“私拿一针一线都是腐败,决不容忍”,但也有17.45%的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分别占比10.12%和7.33%),另有7.23%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虽然与决不容忍腐败的人数相比,17.45%的比例只不过代表了少数干部的看法。但是,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着不慎毁于一旦。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 。
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吏。各级党政干部身系人民群众的福祉,身肩改革发展的重任,身负民族复兴的使命,必须处处作群众的表率、社会的楷模。榜样的力量始终为一个时代所需。官员道德失范、社会权威甭坏,诸如此类,正提醒我们那些为了政绩“可以容忍适当腐败”的“少数官员”正如何腐蚀着榜样的力量。就像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在研究腐败心理的基础上指出的,“潜在的腐败分子通常会在收益与风险间进行权衡,如果腐败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揭露,严厉的处罚,从事腐败活动风险小获利大,就会铤而走险”。
高压反腐、从严治官,看似事无巨细,实则用功深远。“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每向不良作风触动一寸,都是累积通向新制度的更多一点基础;“面壁成佛”,官员自我境界的每一点提升,都是迈向清明政治的更近一步。
心态六: 期待“刚性制度环境”
到底如何才能保持当前治理成果?在比较了“领导核心”、“制度环境”、“政治氛围”等几项因素后,70.16%的受访干部认为“刚性的制度环境”最为关键。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比起有形的公共品,政府应加大对诸如“规则、标准、政策”等无形的公共品的提供。因为“制度上的建设和改善能增进生产力、促进竞争,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社会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然而,“制度”在微观层面究竟如何作用?其解决问题、平息矛盾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制度约束、制度反腐方才可能。而这些,又仰赖制度建设的外在环境。调查中,除了“刚性的制度环境”外,也有超过半数的受访干部认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53.33%)和“赋予社会和人民群众必要的监督权”(52.12%)很重要。而“民主法治的政治氛围”(49.38%)、“官员主动报告相关情况,财产公示立即推进”(36.22%)位列其后(选择“其他”的3.15%)。在受访干部们看来,这些因素都虽不是最重要的,也是制度建设须臾不可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