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鑫山党建网!

红色家书:精神财富世代相传

  • 文章来源 : 鑫山党建
  • 发布日期 : 2014-06-07
  • 阅读数 : 1330

——专访“双枪芙蓉”贾春英之孙潘平

MAIN201406051638000283897016765

图:潘平在农讲所纪念馆留影。

从1927年8月到1937年7月,党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大大小小13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较大规模的有六块,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就是其中之一。湘鄂赣的战争极端残酷,但边区人民敢于斗争勇于牺牲,许多地方出现了“锣鼓震天响,标语贴满墙,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郎,昨天拿锄头,今日上战场”的场面。贾春英正是在这样的革命浪潮中走上革命道路。童养媳的她13岁跟随表哥罗冠国投身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担任鄂东特委妇委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十几个县的妇女运动,20岁担任湘鄂赣省委巡视员,管辖三十几个县的革命运动。从家乡湖北阳新县出发,到江西的修水、万载,再到湖南的浏阳、平江,历经了整十年土地革命时期的残酷斗争,湘鄂赣的崇山峻岭,留下了她跃马战斗的身影。她英勇善战,领导的游击战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敌人对她恨之入骨,叫她“土匪婆子”,边区人民传颂她英勇杀敌的故事,赞她为“双枪芙蓉”,在湘鄂赣苏区所在地湖南省平江县,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上打咚咚鼓,下打砰咚咚。两边齐打起,迎接双枪女芙蓉。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一度“威震湘鄂赣”的女英雄却归隐乡里,辞去一切职务,回到丈夫故居,在湖北筠山脚下潘彦村的民宅里独守清贫,坚持不要个人待遇、不要国家抚恤,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平静走完余生。

贾春英的丈夫潘涛是毛泽东的学生,是早期的革命思想传播与践行者。1927年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9年参加红军,在抗日战争中不幸牺牲,残忍的日军将其头颅砍下,挂在河边树上示众。此时,他与贾春英唯一的孩子出生仅一个月。

这样一双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夫妻留给后人的只有16件生前用品,其中包括贾春英当年的领章、帽徽,战斗使用过的红缨枪、火药筒、马鞭、皮带扣、鸳鸯刀,两枚发卡,以及潘涛战斗用过的刺刀、枪套等。

2013年7月,贾春英之孙潘平将这些遗物捐赠给武汉革命博物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岁月峥嵘去,壮士忠魂在。如今,这些饱受战火洗礼的珍贵物件跨越近百年时光,静躺在和平岁月,以无言的肃穆诉说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报国壮志和赤胆忠心。

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苍松翠柏抱笼着位于武昌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贾春英之孙潘平。睹物思人,看到这些遗物,他不禁想起一手将自己抚养成人、共同生活了15年的奶奶。

MAIN201406061000000248566918811

图:贾春英画像

跃马扬鞭 冲锋陷阵

潘平1970年出生,在他童年记忆里,奶奶与其他乡下妇女没什么两样,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不到60岁的她,腰就直不起来,每天佝偻着90度弯曲的腰上山干活,靠卖柴、卖菜的微薄收入支撑一家生计。“要说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奶奶身上因枪伤留下的疤痕不计其数,和脸上的皱纹一样多”,潘平说。

童年的潘平与奶奶的生活简单平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最大的快乐当属晚上点一盏青灯、伴一缕凉风,听奶奶讲革命年代的战斗故事。

“奶奶刚一投身革命,就经历了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在战争最为惨烈的时候,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骑马、还学会了双手持枪射击,‘双枪老太婆’这一革命形象就是根据她和她战友的事迹改编的。”

“有一次,奶奶骑马执行任务,对面是敌人手持机关枪把守的封锁线,临近跟前,她一个跟头翻到马肚下闯了过去。”潘平说,在奶奶的革命生涯中,生与死的界限就在一线之间。她还几次身陷囹圄,饱受酷刑折磨。

“即便当时革命斗争异常残酷,但奶奶回忆当初情景却始终带着乐观精神,她常念起当年吃的‘金丝汤’(南瓜汤)、穿的‘金丝鞋’(草鞋)、睡的‘金丝床’(稻草堆)。”

潘平的爷爷潘涛,读过书、有学问,当过红三师的文书参谋,后来奔赴前线参加战斗,从连长、营长干起,跟着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贾春英学习打仗。

“奶奶说我爷爷作战有很多缺点,我奶奶喜欢打游击战、伏击战、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经常在深山躲起来,半个月不露面,等敌军驻扎下来,她再带兵去偷袭。所以,敌人都称她为‘土匪婆子’。我爷爷不一样,就是剩下他一个人也要打,非要战斗到死。”

1940年初,潘涛带着游击队到湖北嘉鱼一带抗击日军,跟敌人激战了五天五夜将日军击退,但游击队也损失了三分之二。“如果我奶奶在的话,会主动提出来转移,但是我爷爷就不转移,最终被日军偷袭得手。残忍的敌人把我爷爷的头颅砍下……”

“爷爷牺牲后,战友将他生前用的物品交给太爷爷,唯一的儿子牺牲了,我太爷爷伤心得不得了,每天天没亮就蹲在茅房里抹眼泪。我奶奶知道了,‘教训’他:那么多革命战士都牺牲了,你儿子就不能牺牲啊,我都准备随时牺牲,革命就是要死人的!吓得太爷爷以后都不敢哭了。”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就是要死人的!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沧海桑田,换了人间,如今漫步在宁静的革命纪念馆,凝视革命先烈用过的武器,他们用刀斧对战枪炮武装的敌人。在物质力量极大悬殊的条件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靠的是千万革命前辈高超的作战智慧和强大的精神信仰。英雄虽逝,精神犹在,潘平说,“将爷爷奶奶生前物品捐献给纪念馆,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怎么来的。”

解甲归田 独守清贫

2012年12月,在纪念贾春英、潘涛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上,党史专家石仲泉教授从历史角度评价了贾春英所作出的贡献:“土地革命的十年,是我们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事业不断扩大、走向繁荣的十年,是我们党牺牲最为惨烈的十年。贾春英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十年的残酷斗争,凝聚了湘鄂赣苏区从最初创建到最后游击战争的全过程,她是苏区精神的代表。”

贾春英完整地参加了土地革命,后来又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按照革命资历和斗争经历,她本可享受很高的待遇。但自新中国成立后,她自己认为祖国不需要她再去战斗了,便解甲归田,一直到72岁去世,都自力更生,没有向党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1984年3月,贾春英在湖北阳新县潘彦村乡下的民居里平静走完传奇一生。弥留之际,潘平时刻陪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佝偻瘦弱的身躯和满身伤痕,不由地辛酸:13岁就开始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奔波征战,但祖国强大了,她却悄然离去。她一生,从不炫耀功绩、从不计较待遇,唯有这满身伤痕为她英雄的一生留下注释。

“这是奶奶的选择,她一生无怨无悔!生前常有战友和各级组织来家里看望她,要给她待遇,但都被奶奶拒绝。她常讲当年我们枪林弹雨、九死一生都过来了,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将红旗插遍全国的誓言,我现在能够自食其力活下来,并且有了子孙,这就是一种待遇了。我们的国家目前还不富裕,让组织去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吧。有人不理解奶奶的坚持,奶奶就说,我们当年闹革命,只是为了穷人有饭吃,大家能获得自由,不是为了当官、为了挣钱,如果为了金钱和权力,当年敌人早就把我收买了。老百姓不会支持我们,革命也不会成功。”

创业维艰 砥砺精神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这是潘平喜欢的一句诗,“人活着就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无怨无悔。”奶奶去世后,潘平离开湖北阳新县老家,一人在外求学、创业。1994年,24岁的潘平大学毕业,某国家部委已同意接收他去工作,但他最后选择自己创业。潘平说,“创业最能够考验人的意志品质。就我们党的历史来说,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是我们党的创业阶段,从这个历史时期走出来的党员意志也最为坚定。”

创业中,潘平历经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艰难的时候想想前辈‘不怕流血牺牲’的苏区精神。爷爷奶奶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舍弃生命,和平年代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凭着这股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劲头,潘平的事业从小到大。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到如今,潘平已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家庭。

十几年前潘平就在挖掘红色遗迹,倡导红色文化,收集革命战争时期物品,奔走于革命老区,看望幸存的老红军。事业进入稳定期,潘平决定要为奶奶做些事情,2012年12月,以奶奶诞辰100周年为契机,潘平提出做“六个一工程”:为奶奶组织一次座谈会、拍一部专题纪录片、编写一部书、拍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和建一个纪念馆。他坦言,做这些事情的初衷是出于孝心,想法很简单,“我从小跟奶奶长大,最了解奶奶,奶奶走了,我想把奶奶生前做过的事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记忆。”目前,“六个一工程”已完成了前三个。

为还原真实历史,潘平挤出大量时间到奶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寻访,他常奔波于湘鄂赣三地,看档案、访老乡。随着寻踪工作的深入,掌握的资料越来越多,潘平内心变得沉重。据他考证,他的故乡湖北阳新县有60万人口,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就有20万,最严重的时候就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牺牲了10万人。

“江山来之不易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感激先辈,应把先辈留下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现在,潘平在“六个一工程”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想法:宣传和弘扬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传递正能量。他常受到许多部门邀请去演讲,弘扬革命传统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近几年,潘平将自己大部分收入捐献出去,用于湘鄂赣地区革命遗址及烈士陵园的修缮建设,目前已累计捐款200多万。记者采访的这几天,他正忙着在湘鄂赣三地选址建设三所红军小学。“家富万贯过不了三代,但精神的财富可以世代相传”,潘平说道。

国无宁日,谈何家全?

——潘涛写给妻子贾春英的信

 

贾春英,传奇女侠,在湘鄂赣苏维埃大家都称她为“春姐”。1936年12月,在平江“黄金洞”一带活动时,被叛徒出卖负伤被捕。因春姐在湘鄂赣省委机关工作过,熟悉了解情况,敌人非常想撬开春姐这张嘴,当利诱不成后,敌人便动用酷刑,试图彻底摧毁春姐意志,但最终都失败了。之后,春姐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由于在狱中受尽折磨,她的身体严重受损,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驰骋疆场了。

出狱后,迎接她的是一个叫潘涛的游击队员,一路上,潘涛对她体贴入微,让春姐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出狱后,春姐被安排到新四军平江通讯处工作,潘涛继续游击战争。1937年12月,春姐与潘涛这对在烽火岁月中相遇、相知的战士结为夫妻,共同为救亡图存奋不顾身。战争期间的革命夫妻总是聚少离多。1940年初,潘涛带着队伍途经家乡阳新筠山,与春姐近在咫尺,本想下山看望妻子和刚出生还未满月的儿子,但晚上接到上级紧急转移的通知,这一去,没想到竟成永别,他再也没能看到自己的孩子。这封信,是潘涛临别筠山时匆忙留给妻儿的。

吾妻春英:

此次率队途经家乡,驻扎筠山,与亲人近在咫尺之遥,本想到家探望汝和未满月儿子,然刚接上级电令队伍连夜转移急赴抗日前线。倭寇践踏我国河山,苏区许多革命同志为国捐躯,其中不少是汝熟悉之同志,吾与队友化悲痛为力量!急赴前线杀敌,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尔现身在后方搜集情报,因妻曾是我党领军人物,无容嘱咐,吾安然与心。抗战胜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时,特命警卫员捎来一信并携带物品以兹慰藉留存是幸。

潘涛夜临别匆匆于筠山

■潘涛同志简介

潘涛,贾春英同志的丈夫,阳新县陶港镇潘彦村人,1912年7月出生,自幼随父私学,博览五经四书。1927年1月赴毛泽东主席举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8年8月回家乡阳新县,以乡村教师的身份向人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文书。1933年任红三师十七军文书参谋。1934年任红十六师团部营长。1940年初率队在湖北嘉鱼一带持续开展游击战,在一次遭遇战中与日寇激战直至牺牲。

 

主办:中共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委员会
地址:中国.郑州市郑汴路125号凤凰城 电话:0371-66513888 电子邮件:dj@hnxinshan.com
Copyright © 2002-2019 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65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