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平山县的这个小村庄里,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两个务必”,准备“进京赶考”,如今——
西柏坡铺展“红绿蓝”新画卷(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本报记者 王方杰 王明浩 《 人民日报 》
西柏坡纪念馆前的五大书记铜铸像。
本报记者 王明浩摄
翻越道道青山,穿过座座村落,记者来到河北平山县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革命圣地西柏坡。
在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在五大书记铜铸像前,游人如织。人们凝神瞻仰,驻足沉思。
“今年以来,到西柏坡参观的游客已接近90万人,‘七一’前后每天都超过2万人。”西柏坡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康彦新说。
西柏坡之“红”,凝聚不竭的精神力量
西柏坡地处平山县中西部,原本只是一个仅百十来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从陕北到达西柏坡,7月至9月,中央工委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土改运动普遍开展起来。之后的1年,解放区约有1亿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从此,这里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西柏坡,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这里,毛主席和党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为缅怀伟人们的丰功伟绩,让西柏坡精神发扬光大,全国解放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老区人民踊跃出工出力,木料、门窗、文物等,多是无偿捐送。西柏坡纪念馆负责人说,从1991年起,国家对西柏坡进行大规模修缮和建设,建成了领袖风范雕塑园、纪念碑、五大书记铜铸像等,使这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变得多样而充实。
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并号召全党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
如今的西柏坡,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每年的参观者都超过100万人。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探寻“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足迹,寻觅“西柏坡精神”的真谛。
西柏坡之“绿”,生态魅力打造亮丽名片
作为红色圣地,西柏坡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人们千里迢迢而来,收获的不仅有红色感动,也有绿色感悟!生态魅力,已经成为西柏坡另一张亮丽的名片。
盛夏时节,西柏坡满目葱绿,更显秀美。村前的岗南水库碧波荡漾,村后的柏坡岭松柏苍翠。尽管烈日当空,但来参观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他们说,在红色景点中接受教育,在青山绿水中享受自然。
然而谁又曾想到,过去的平山,“靠山吃山不养山,靠水吃水不养水”。开山造田,伐薪烧柴,私炸滥捕,山越开越荒,树越砍越少,水质越来越差。面对严峻现实,平山的决策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平山的优势在山和水,出路同样在山和水,“靠山吃山先养山,靠水吃水先护水”。从2000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配套资金,连续9年实施封山育林、禁伐禁牧、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0多万亩,封山育林300万亩。
现在,平山森林覆盖率已从25%提高到了48.8%,植被盖度由0.4提高到0.9,绝大多数河流实现全年不断流,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成为石家庄北部的“天然大氧吧”和该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同时,当地政府还优先在红色景点、旧址周围建设文明生态村,进一步增强红色圣地的生态魅力。在西柏坡村,道路整洁,绿树成荫。走进村民闫建良家的农家院,人畜分开,有花有草,主人正在做午饭。厨房不见柴草,不见炊烟。锅底下,蓝色的火苗“哧哧”直冒。“过去烧柴,烧煤,烟熏火燎,现在用沼气,又省事又干净!”闫建良眉眼里都是笑。
一红、一绿,成了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为平山发展“山水经济”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县已有5万多农民参与生态经济产业链,从事特色种植,畜牧水产、干鲜果品绿色产业,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89.6%。5万农民从间接生态经济中受益,西柏坡村村民封社社家11口人,四世同堂,他们投入100多万元开了一个700平方米的家庭旅馆,年纯收入10万元。像这样常年或临时从事旅游业的农民,全县目前已有六七万人。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平山以西柏坡红色旅游为龙头,通过“红绿结合”,下大力开发了天桂山、天柱山、驼梁山生态游和农业观光游,去年全县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接近10亿元。
西柏坡之“蓝”,统筹发展描绘新画卷
“一面是光荣,一面是贫穷”,这是许多革命老区给外界的普遍印象。平山县也曾经历过这一阶段,从1986年起,“贫困县”的帽子戴了21年。不过,如今的平山县完成了“凤凰涅槃”的蜕变。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14.6亿元,是1986年的162倍,较之6年前也翻了三番多,成为石家庄市17个农村县市中财政收入首个突破10亿元的县市,被誉为革命老区发展的“平山速度”。
西柏坡,过去没有柏油马路,没有广场。而现在,有“红色公路”之称的西柏坡高等级公路主体已基本完成,初具通车能力,到9月1日全部建成通车后,从石家庄市区到西柏坡车程只需1个小时,参观红色圣地将更加便捷。驱车绕山盘旋,满山松柏油绿苍翠,商场、宾馆、旅店鳞次栉比。而在平山县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车水马龙……革命老区散发出现代城市气息。
平山境内沟壑纵横,绵延若屏,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经济强县、绿色平山”发展目标,大手笔、高起点构思,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统筹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明确发展8个特色产业:岗南水库和滹沱河两岸推广种植玫瑰;西部山场和丘陵地区发展观光农业,建奶牛和散养鸡养殖场;山沟地种植绿色小杂粮,发展畜牧养殖;46万亩水域发展水产养殖;深山区发展食用菌、芦笋,县财政每年都拿出500万元支持农业特色产业,让农民在青山绿水间致富。
驼梁山区前大地村是出了名儿的“光棍村”,一年吃不上几顿白面。平山县通过旅游公路建设,使该地成了风景旅游点,村里九成农户办起家庭旅馆,全村人均收入由230元骤增至6000多元。
2004年以来,平山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先后投入近10亿元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前两年的投入就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按全县所有农村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得到实惠2500多元。这两年,平山逐年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覆盖面、保障标准均达省市先进标准。
平山县并不甘于取得的成绩,西柏坡之“蓝”,还在于统筹发展描绘新画卷。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和广泛讨论,决定以建立西柏坡市为目标,以“两河两湖”为依托,加快建设县城和西柏坡、温塘、南甸“1+3”组团式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并展开了新城建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设计——县城为行政商业主城区,西柏坡为爱国主义教育区,温塘为旅游休闲服务区,南甸为工业区。
柏坡湖畔,“两个务必”世代永继;滹沱河滨,奋起之路只争朝夕。革命圣地西柏坡高奏“红绿蓝”交响曲,正昂首阔步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以更雄伟的气魄描绘更加绚丽多姿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