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世博会的思考之六
在世博园区,炫目影像、先进科技固然让人叹为观止,但一些质朴无华的历史遗存同样打动人心,别有魅力。在阿尔巴尼亚国家馆复原的石器时代吉诺卡斯特古城中,在塞浦路斯国家馆从文明发端到未来的长卷里,在土耳其国家馆4米多高的厥特勒碑上,观众感受文明,浮想联翩。
不论是在国家馆还是城市最佳实践区,那些在现代城市中巍然而立的历史遗存,无声地启示人们:现代化,不能割断历史;一座城市,只有处理好历史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历程,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关系可谓“山重水复,正道沧桑”,有曲折,有阵痛,也有欣喜。当我们漫步在世博园区,经过数百年时间汰洗的答案不时闪现。在德国馆,汉堡港图片展示了古老建筑与现代建筑共同构成绵延无尽的天际线;在捷克馆,布拉格的哥特式古建筑,与21世纪的城市设计浑然一体;在意大利馆,矗立在中庭的古建筑模型,竟是最新潮时装的绝佳背景……
不是水火不容,也不是非此即彼,上海世博会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关系的探索中,给出了最理性、最美好的一种可能:和谐共生。窥斑知豹,实际上,这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而是遍布于世界名城的鲜活现实。意大利的古城罗马保存得原汁原味,水城威尼斯光影依旧,瑞士、德国数十座古城完整保存。在许多国家,保护文化遗产是一种共识,更是毫不含糊的现实行动。
有感于此,不禁想起我国一位建筑学家的感慨,在欧洲的许多城市,还能找到15世纪的建筑,甚至一整条街。而在我们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经很稀有了。
当城市化浪潮在中华大地上奔涌,我们看到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生活充满便利,也看到了在不少城市,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一哄而起,大批文物古迹面目全非,古城遗迹遭到空前破坏。结果,许多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不伦不类。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毁弃旧城是城市建设的最大败笔!
这些伤害城市历史文化之根的行为,不仅有悖于世界潮流,也违背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其背后,往往存在各种不当利益的泛滥与驱动,而在思想根源上,既没有看到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没有意识到,在现代化条件下,文化遗产完全可以焕发新生。关键是怎么看,怎么做。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文化遗产是无价瑰宝;以急功近利的心态看,文化遗产难免成为“眼中钉”。
未来几十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继续高歌猛进,我们依然需要学习,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上海世博会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愈发感到,中国的城市不能满足于吸收建筑样式、装饰风格这些技术“皮毛”,而应汲取诸如融合传统与现代、以人为本、和谐宜居等城市发展的理念“真经”,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品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文化遗产与“钢筋水泥丛林”,如何共存、共生,融汇成一个新的文明共同体,当是城市发展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与智慧,也期待着每一个城市居民的觉悟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