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鑫山党建网!

西部:大开发 大发展(经典中国·辉煌60年)

  • 文章来源 : 鑫山党建
  • 发布日期 : 2009-09-16
  • 阅读数 : 1230

西部:大开发 大发展(经典中国·辉煌60年)
本报记者 谢卫群 魏 贺 胡洪江 《 人民日报 》
 
  制图:宋 嵩



 
  西部,中国最辽阔的区域,拥有2/3的国土面积,拥有中国最长的边境线;西部,曾经是中国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相当长一个时期,与东部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过,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西部已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一个美丽的、富有朝气和魅力的西部,已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经济发展


  增长速度节节攀升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李良光的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液压压缩机床为主,一向以东部市场为主战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来自东部的订单大幅下降。就在他犯愁的时候,来自贵州、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等西部市场的订单却大幅增加,让他应接不暇。


  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市场、工业生产及财政收入增幅等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反梯度隆起”的经济现象正在西部出现。


  “西部的变化太大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翻天覆地。”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刘捷这样说。60年前,西部省份的经济还处于自然、落后、封闭的状态,而今天的西部,正全面步入现代化和小康社会。


  《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显示,整个西部地区的GDP由1998年的14647.3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8256.5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42%,高于全国9.64%的年均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10年。西部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达17.8%。


  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2007年,四川省的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3亿元,占西部省份的1/4,在全国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九位;2008年再增加2000亿元,达到1250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78元。西部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1952年,陕西的第一产业占比为65.4%,第二产业为19.7%,第三产业为14.9%,到2008年,三产比例依次为11%、56.1%、32.9%,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千百年来,西部以农业为主导,而现在,已集聚越来越多的特色优势产业。重要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特色农业及深加工、新能源、旅游等产业已具雏形,产业集群优势逐渐凸显。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新增长极正在加速培育中,将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西部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宁夏曾是粮食调入省区,而现在,人均占有粮食536.2公斤,是全国5个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公斤的省区之一,实现了由吃饭靠国家返销到自给有余的转变,由粮食调入省向粮食调出省的转变。


  从封闭走向开放,西部与中东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世界的联络也越来越频繁。新疆的阿拉山口,曾经人烟稀少,为世界最大风口,而现在,已成为全国惟一的铁路、公路、管道运输的一类陆路口岸;西部惟一出海口广西,已成为中国连接东盟的前沿阵地。


  公共设施


  交通状况大为改观


  能源工程全面强化


  


  家住潼南县的刘洪莲女士去重庆市区串亲戚。汽车行进在宽敞平坦的高速路上,1个小时就到了。她说,十几年前,去趟市区,凌晨3点就得出门,那时候,路窄、弯多、坡陡,几十公里路,一趟下来,一般五六个小时,最多要用一天。


  “交通大改观”,这是西部最明显的变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人们曾经对四川道路的印象。可是,如今的四川,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到200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62公里,位居西部第三,仅农村公路就达20.55万公里。


  贵州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流传着 “黔道更比蜀道难”的说法。而今,贵州通车里程近5万公里,东西南北出省的高速通道已全部贯通。1949年,青海公路虽有3143公里,但勉强可以通行汽车的公路只有472公里,而到2008年,全省州县、乡镇通公路率均达100%,乡镇通油路率达76.9%,建制村通达率达62.03%。初步建成了“两纵三横三条路”的公路主骨架网。


  不仅是公路,铁路、航空等也快速发展。青藏铁路、西部首条高速铁路——四川遂宁至重庆快速铁路先后通车。在陕西,一个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其他公路有机结合的交通网络正在打造。正在建设中的兰渝铁路也将成为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一条快捷黄金通道。在广西,全区已拥有万吨以上泊位39个,内河通航里程5591公里,西南出海通道框架基本形成,国际大通道建设正加快推进。在云南的怒江地区,溜索曾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现在它只是旅游体验项目。至今,云南省已有12个民用机场投入运营,省内原来几天的行程,现在坐一两小时的飞机就到了。


  西部城市的交通建设也全面升级。在重庆,记者乘上轻轨较新线,体验了我国最独特的轨道交通:时而穿梭在繁华闹市,时而飞驰于江畔山间,时而沉入山中隧道……如今,成都、西安的地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昆明地铁也即将动工。


  西部地区的能源基础工程正全面强化。西气东送已成为现实,西电东送也在进行之中。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建成投产,已成为“西电东送”重要电源补充基地。近10年来,四川新增电力装机1900万千瓦,二滩电站、紫坪埔电站等大型水电站相继建成。2008年底,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目前在建规模超过3000万千瓦。


  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重现生机


  自觉保护深入人心


  


  王文林是成都市蒲江县光明乡金花村村民,曾经以种田为生,一年的收入不过2000元。2002年起,她把自家的地都种上了樱桃树,同时开办了“农家乐”,年收入轻轻松松在10万元以上。她说,我终于体会了什么叫“生态是金”。


  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1999年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西部开发的核心内容。


  1999年,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退耕还林”在陕西、四川、甘肃试点启动,到2002年,退耕还林已在包括西部所有地区在内的全国25个省份全面推开。


  陕西延安吴起县,是全国最早提出“退耕还林”的地区之一。过去在卫星遥感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到黄土高原上该县的一道绿色边界。如今再看,绿色边界已经模糊,因为周围的山川全部由黄变绿。


  从欠开发,到过度开发,再到保护,西部开发变得越来越尊重自然。2003年5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3480万亩天然草场全部封育禁牧。禁牧一年,山坡披绿;禁牧两年,青草葱葱……如今,宁夏赤地延绵的中部干旱带和沟壑纵横的南部山区已恢复生机。随着退牧还草的实施,西部越来越多的退化草原重披绿装。


  “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共完成造林面积6亿多亩,综合防治水土流失54万平方公里,退耕还林1.35亿亩,退牧还草2.9亿亩。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新疆,绿洲面积已由1950年的4万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7万余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占全国1/3左右的内蒙古,如今生态建设治理面积每年达1600多万亩,已超过每年1000万亩的沙化速度。


  2007年,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继续将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地区的投资重点。青海省投入7.8亿元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完成退牧还草禁牧面积7663万亩,实施生态移民7048户33572人;昆明市实施“滇池流域5万亩秸秆直接还田控制滇池面源污染”,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氮磷排放量187吨,显著减轻滇池面源污染……


  西部的生态建设,造福西部,惠及全国。


  从破坏生态到保护生态,从政策要求到自觉行动,这种意识和角色的转变,在西部已深入人心。钦州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重点城市,数以百计的中华白海豚时常出没于附近海域。钦州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文远说,市里曾计划在那里建设港口,但为了保护周边的红树林,最后将港口位置迁移了20多公里,为此多投入了几十亿元。


  社会事业


  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民族地区团结稳定


  


  蒙古族的云妙丽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巧报镇的普通村民,年轻时选择了汉族小伙结为伴侣。如今一家4口住着100多平方米的公寓房子,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大学,分别成了大学和中学的老师。


  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集聚地区,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各民族不断发展进步,民族间日益团结融合。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为其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榜样。此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样的制度安排奠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特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1952年到2008年,GDP增长了82倍,达4203.14亿元;1978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财政收入只有6.9亿元,而到2008年,已达到1107亿元;2008年,西部南端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总值为7172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近120倍。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藏不仅实现了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经济社会也实现跨越式发展。1959年,西藏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42元,而2008年提高到13861元。西藏总人口由和平解放前的122.8万增加到现在的287.08万,人均寿命由35.5岁提高到67岁。


  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与社会事业发展。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上学、就医、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条件不断改善,并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四川藏族聚居区,截至2008年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7%,“普九”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5%,寄宿制学生达19万人;完成了建制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77.4%和84.6%,解决了农村50.6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农合参合率达92.3%,城乡就业人员总数达117.2万人。云南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57.27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15.56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2%。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并制定了许多法律条文对培养和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作出了规定,使这项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正在形成。


 

主办:中共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委员会
地址:中国.郑州市郑汴路125号凤凰城 电话:0371-66513888 电子邮件:dj@hnxinshan.com
Copyright © 2002-2019 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65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