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鑫山党建网!

建设“绿色中国” 奏响和谐乐章(经典中国·辉煌60年)

  • 文章来源 : 鑫山党建
  • 发布日期 : 2009-09-11
  • 阅读数 : 1376

建设“绿色中国” 奏响和谐乐章(经典中国·辉煌60年)
本报记者 刘 毅 武卫政 《 人民日报 》
 



  制图:宋 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一次次重大的转变。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减缓了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个有13亿人口、面临严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发展中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的巨大努力,举世瞩目。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成为国策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环境问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森林问题极为重视。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1958年,他又进一步指出:“要看到林业、造林,这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1981年,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每到春季,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参加义务植树,从未间断。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以重大生态工程推进生态治理的绿色行动。


  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对环境保护作出的重要指示。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政策。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更为重视。党的十六大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首次明确下来,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环保力度逐步加强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预计“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有望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1988年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国家环保行政机构的设置,经历了四次跨越。


  环保机构的变化与升格,是中国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不断深化、环保力度逐步加强的一个缩影。


  自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施行以来,中国已制定10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环境保护由抓末端治理向抓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延伸,由抓点源治理向抓流域区域综合治理拓展,由注重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向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发展,由注重行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向推动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制度、体系转变。


  据环境保护部统计,1992年到2007年间,中国经济总量扩大了3.3倍,但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仅增长5%和62%,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1%和54%。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确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实现双下降,污染减排第一次出现“拐点”。2008年,全国污染减排首次实现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时,中国不仅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问题,也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妥善处理促减排与保增长的关系。据环境保护部初步核查,2009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约2%和5%,预计“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有望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六大工程加快实施


  绿化面积持续扩大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土绿化事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曾经风沙肆虐。我国第一个“治沙英雄”石光银从小生长在这里,“从1970年到1980年,我们家就被迫搬了8次。不制服风沙,我们将无家可归!” 在国家政策和持续投入等支持下,定边县涌现了一大批治沙造林大户。到2007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8%,是这个县上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的9倍。


  自2002年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在中国施行以来,我国逐步在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0多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0平方公里。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土绿化事业,加强森林建设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开创了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生态建设新局面。


  正在全国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广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国家林业局统计,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到户改革的林地面积达12.7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一半。


  悦人绿色,在中华大地持续铺展——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增加到目前的18.21%。目前,人工林保存面积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近1/3,居世界首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森林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减少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出现了净增长,其中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81年的10.1%提高到35.29%,人均公共绿地由3.45平方米增加到8.98平方米;到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538个,占国土面积的15.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传统模式亟须改变


  保护生态任重道远


  要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近年来,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热情高涨,这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公众踊跃参与节能减排等环保行动,支持“限塑令”、带环保袋上街购物,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争当环保志愿者……


  环保民间组织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2008年民间环保组织总数已经超过3500家,从业人数达到30万;绿色发展成为很多地区、企业的自觉选择,生态市、森林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等不断涌现。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保护生态环境依然任重道远。


  “期待有一天,我的子孙一如我的童年,在家乡清澈的小河中欢快地嬉戏,青山绿水装点着他们的梦境,金色的田野铺满着他们的希望。”这是“环保老兵”曲格平的绿色梦想。


  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我们相信,13亿人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奋力前行,“绿色中国”的目标一定会成为现实,中国一定会奏出更为激扬动人的和谐乐章!


  


  【背景】


  1972年6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代表团根据会议材料,对照中国情况,发现中国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还有生态破坏,都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据参加代表团筹备和会议全过程的曲格平回忆,听取汇报后,周恩来总理指示,立即开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1973年8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的条件下,环境保护这项工作还是开展起来了。”


  


  林权改革


  村民做主


  顾仲阳  刘小虎


  我叫李光华,是江西省铜鼓县排埠镇永丰村前村主任,今年刚退休。我们村是九分山、半分田,特别适合发展林业。


  1953年,我们这里搞土改,山林实现了个人经营。


  1958年,村里搞了人民公社化,山林变成了集体所有。


  1982年,我们这里搞了林业“三定”,划定自留山、责任山,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那时还没有森林法, “三定”后乱砍滥伐的现象很多,生态遭到破坏,我们深受其害。


  2004年,我们作为全省的试点,开始了林权改革。这次林权改革是由村民做主,分山方案实行“四签制”——会议通知户主签收,参加会议户主签到,票决时签实名,通过的方案每页签字。没想到“四签制”还成了全省学习的经验。


  林改后,村民们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村造林面积达680多亩,房前屋后植树1万多株,还发展小果园、小茶园、小竹园、小药园137个,村民人均增收650元。现在我们村里在搞生态村和新农村建设,用上了清洁能源,很多农民还办起了农家乐,林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河长”上岗


  水质变样


  吴晴晴  陈景秋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后,太湖沿岸各地痛定思痛,下大力气治污。无锡市实行党政领导包河治理的“河长制”,崇安区广益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全宝担任唐周巷浜的“河长”,见证了河水的变化——


  2008年以前,唐周巷浜是一条几乎不流动的“断头浜”。近1公里长的狭窄河道,承载着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双重压力,水质黑臭由来已久。这一地区地势较低,没有畅通的泄洪渠道,每年一到汛期就会发大水。


  为了让水“活”起来,我们在唐周巷浜南北各造了一座桥,打通了两条河。我们还组织人员对河道实施了清淤,重建驳岸,并对沿岸进行绿化,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唐周巷浜几乎没再发过大水,即使在今年连番暴雨的天气下,河水也没有漫过堤岸。


  现在,唐周巷浜变成了小区内的一条景观河,河里有了小鱼,还吸引来垂钓爱好者。物管负责河道两边环境和绿化管理,环卫部门负责打捞河面杂物,水利部门则定期开动泵站调水。


  傍晚时分,来河边散步的居民不禁感叹,“很多高档住宅小区费尽心思挖景观河,我们这里就有现成的”。听了这些话,我感到很欣慰很自豪。

主办:中共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委员会
地址:中国.郑州市郑汴路125号凤凰城 电话:0371-66513888 电子邮件:dj@hnxinshan.com
Copyright © 2002-2019 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6522号-2